- 广西植物
- 2025年 第45卷 第4期
- 出刊日期:2025-04-25
【推荐文章】付晓莹 等:勐海冷水花(Pilea menghaiensis C. J. Chen)是荨麻科(Urticaceae Juss.)冷水花属(Pilea Lindl.)中一个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种。该物种现存标本较少,在《中国植物志》中未见对其雌花序的描述,并且缺乏该物种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和系统位置的相关研究。该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和组装注释方法,揭示勐海冷水花的叶绿体基因组,并分别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联合序列矩阵、ITS序列和2个叶绿体基因片段(trnL-F和rbcL)的联合矩阵重建冷水花属系统发育树。此外,拍摄并补充描述勐海冷水花的雌花序和瘦果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勐海冷水花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152 079 bp,GC总含量为36.62%,呈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其中,大单拷贝区(LSC)与小单拷贝区(SSC)分别长83 178 bp和18 355 bp,一对反向重复区(IR)长25 273 bp。(2)共注释到132个基因,包括87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3)勐海冷水花隶属于疣果冷水花组(sect. Verrucosae L. F. Fu & Y. G. Wei),并与该组中的粗齿冷水花(Pilea sinofasciata)近缘,二者形态特征近似。该文对勐海冷水花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信息进行了补充完善,为勐海冷水花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揭示冷水花属植物的物种演化提供了参考。
- 2025年 第4期 封面
[PDF](15) [HTML](5)
- 2025年 第4期 目录
[PDF](9) [HTML](5)
- 付晓莹1,2, 熊 驰2, 王仁芬2, 符龙飞2*
- 中国特有种勐海冷水花(荨麻科)的重新发现、补充描述及其系统位置探讨
- 2025,45(4):619-627
[摘要](29)
[PDF](14) [HTML](7)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13
- 李海清1, 杜 春2, 王 娟2*, 张怀璧3
- 滇牡丹花瓣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2025,45(4):628-640
[摘要](25)
[PDF](12) [HTML](6)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14
- 徐梦阳1,2, 蔡宇宇1,2, 李 婷1,2, 吴南生1,2, 孙荣喜1,2*
- 南酸枣转录组特征分析及SSR标记开发
- 2025,45(4):641-653
[摘要](16)
[PDF](10) [HTML](6)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6022
- 向盈盈1,2, 唐绍清1,2, 卢永彬3*
- 基于SSR标记淡黄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2025,45(4):654-666
[摘要](16)
[PDF](13) [HTML](4)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11
- 韩 伟1, 常圣鑫1, 麦广威1, 曾晓妍1, 陈再雄3, 凡 强2*, 于白音1*
- 丹霞小花苣苔叶片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 2025,45(4):667-677
[摘要](23)
[PDF](14) [HTML](7)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9002
- 王雅珂1,2, 吴巧芬2, 柴胜丰2, 杨燕妮2, 刘 巧2, 郑文俊1, 蒋 强3, 邓振海3, 仇 硕2*
- 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 2025,45(4):678-688
[摘要](21)
[PDF](13) [HTML](4)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06
- 覃先玉1,2, 冯源恒2, 谢俊康2, 蒙兰杨3, 杨章旗2*
- 增补无性系对湿地松种子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2025,45(4):689-701
[摘要](20)
[PDF](8) [HTML](6)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1008
- 邹玲俐1,2, 盘 波3, 唐文秀3, 张 琼1, 闫蓬勃1,2*
- 广西原生蜘蛛抱蛋属植物种质资源特点及其园林应用研究
- 2025,45(4):702-715
[摘要](13)
[PDF](10) [HTML](3)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11054
- 行冰楠, 梁莹莹, 吴文如*, 陆亚茹, 邹何元, 彭晓祺
- 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 2025,45(4):716-729
[摘要](17)
[PDF](10) [HTML](4)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2031
- 李金梅1,2, 钟 雨1, 陈建桦1,2, 明如宏1,2, 姚绍嫦1,2, 李良波1,2, 谭 勇1,2, 黄荣韶1,2, 姚 春1, 黄 鼎1,2*
- 基于SLAF-seq的广西八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2025,45(4):730-740
[摘要](13)
[PDF](12) [HTML](4)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7017
- 郁书君, 岑若邦, 刘佳美, 景衍之, 李美芬, 冯倚琪, 黄久香*
- 三角梅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 2025,45(4):741-760
[摘要](15)
[PDF](11) [HTML](3)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22
- 刘 夔, 李梓函, 张 依, 郝文洁, 姜 蕾, 叶 琦, 付 涛*
- 基于EST-SSR的钟花樱与近缘种的聚类分析及嫁接亲和性研究
- 2025,45(4):761-772
[摘要](12)
[PDF](5) [HTML](4)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7030
- 厉启国1, 蒋维昕1, 谭长强2, 白天道1*, 申文辉2
- 红锥叶片功能性状对地理环境因子的响应
- 2025,45(4):773-786
[摘要](15)
[PDF](6) [HTML](4)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5027
- 李美贤1,2, 陆秋艳1,2, 李健玲3, 韦宇静2, 林春蕊2*
- 中国天门冬科一新记录种——紫花蜘蛛抱蛋
- 2025,45(4):787-792
[摘要](16)
[PDF](9) [HTML](5)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42
- 周毅航, 陈晓倩, 杨 敏, 杨雅楠, 高程海, 易湘茜, 黄炳耀*
- 杜氏盐藻的基础生物学和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 2025,45(4):793-808
[摘要](17)
[PDF](5) [HTML](6)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3018
专栏:珍稀濒危植物与保育遗传研究
综述
- 2025年 第4期 整期pdf文件
- 2025,45(4)
[摘要](18)
[PDF]()
- 2025年 第4期 封面
- 2025,45(4)
[摘要](15)
[PDF](15)
- 2025年 第4期 目录
- 2025,45(4)
[摘要](17)
[PDF](9)
- 付晓莹1,2, 熊 驰2, 王仁芬2, 符龙飞2*
- 中国特有种勐海冷水花(荨麻科)的重新发现、补充描述及其系统位置探讨
- 勐海冷水花(Pilea menghaiensis C. J. Chen)是荨麻科(Urticaceae Juss.)冷水花属(Pilea Lindl.)中一个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种。该物种现存标本较少,在《中国植物志》中未见对其雌花序的描述,并且缺乏该物种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和系统位置的相关研究。该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和组装注释方法,揭示勐海冷水花的叶绿体基因组,并分别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联合序列矩阵、ITS序列和2个叶绿体基因片段(trnL-F和rbcL)的联合矩阵重建冷水花属系统发育树。此外,拍摄并补充描述勐海冷水花的雌花序和瘦果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勐海冷水花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152 079 bp,GC总含量为36.62%,呈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其中,大单拷贝区(LSC)与小单拷贝区(SSC)分别长83 178 bp和18 355 bp,一对反向重复区(IR)长25 273 bp。(2)共注释到132个基因,包括87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3)勐海冷水花隶属于疣果冷水花组(sect. Verrucosae L. F. Fu & Y. G. Wei),并与该组中的粗齿冷水花(Pilea sinofasciata)近缘,二者形态特征近似。该文对勐海冷水花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信息进行了补充完善,为勐海冷水花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揭示冷水花属植物的物种演化提供了参考。
- 2025,45(4):619-627
[摘要](29)
[PDF](14)
- 李海清1, 杜 春2, 王 娟2*, 张怀璧3
- 滇牡丹花瓣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为探究滇牡丹花瓣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滇牡丹有色斑和无色斑的黄色花瓣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和UPLC系统进行代谢组分析,筛选影响滇牡丹色斑生成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因子,为制定高效的滇牡丹育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3 981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805 bp,注释到的Unigenes占比68.24%。筛选到19 4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41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筛选出差异显著的DFR、CHS和CHI 3条结构基因。在得到的37个MYB转录因子中,筛选到1个R2R3-MYB转录因子PdMYB30在促进色斑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通过UPLC-MS/MS平台靶向测定检测到44种花青素化合物。(3)通过验证RNA-seq中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qRT-PCR结果一致。综上表明,滇牡丹色斑的形成主要受花青素的影响,转录因子PdMYB30与结构基因CHS、CHI和DFR在红色斑黄花硬蕾期(B-S1)由于相似的高表达而呈正相关,预测PdMYB30可能是在类黄酮生物合成中促进色斑形成的正调节因子,可以提高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中结构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促进植物中花青素的积累。
- 2025,45(4):628-640
[摘要](25)
[PDF](12)
- 徐梦阳1,2, 蔡宇宇1,2, 李 婷1,2, 吴南生1,2, 孙荣喜1,2*
- 南酸枣转录组特征分析及SSR标记开发
- 通过对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雌雄转录组特征分析及SSR标记开发,为其遗传评价和性别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该文主要分析南酸枣雌雄转录组表达差异,SSR位点的分布及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SSR位点挖掘,并进行SSR引物的开发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1)南酸枣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0 341条Unigenes序列,总长度、N50长度、平均长度和GC含量分别为52 806 369 bp、2 409 bp、1 309 bp和38.75%; 共筛选到1 949个雌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雄株比雌株显著上调的基因有1 052 个,下调的基因有897 个。(2)在所有Unigenes中共检测到5 251个SSR位点,619条Unigenes序列中含有2个及2个以上位点,SSR发生频率为11.18%,平均分布距离为10.06 kb; 在所有SSR位点中,二核苷酸重复所占比例最高(46.95%),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34.27%)。(3)经筛选及有效性验证共得到20对SSR多态性引物,在85份资源中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6。综上认为,南酸枣叶片转录组测序质量较高,组装效果较好。20对多态性引物为后期遗传评价、性别辅助育种及指纹图谱构建提供参考。
- 2025,45(4):641-653
[摘要](16)
[PDF](10)
- 向盈盈1,2, 唐绍清1,2, 卢永彬3*
- 基于SSR标记淡黄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是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1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已知分布区内的12个淡黄金花茶自然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14对引物共检测到63个等位基因; 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91,显示出高度遗传多态性。(2)12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47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720,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9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5,而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12。(3)AMOVA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分子变异为21.19%(P<0.05),种群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该结果得到了STRUCTURE分析和UPGMA分析的支持。(4)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正相关(R2=0.177,P<0.05)。以上结果表明了淡黄金花茶群体维持着一定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而且种群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基于该结果,建议加强对淡黄金花茶自然种群的保护,以及夏石种群的保护。
- 2025,45(4):654-666
[摘要](16)
[PDF](13)
- 韩 伟1, 常圣鑫1, 麦广威1, 曾晓妍1, 陈再雄3, 凡 强2*, 于白音1*
- 丹霞小花苣苔叶片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 丹霞小花苣苔(Primulina danxiaensis)为丹霞地貌特有种,隶属于苦苣苔科,分布狭窄,数量稀少,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扩繁保育。该文以丹霞小花苣苔叶切片为外植体,通过筛选适宜的HgCl2表面消毒时间、不定芽诱导、芽增殖及生根的培养基和组培苗的移栽基质,建立其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1)外植体适宜的消毒条件为75%酒精消毒30 s+0.1% HgCl2消毒6 min,接种存活率达84.95%。(2)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6-BA 2 mg·L-1+NAA 0.1 mg·L-1,芽诱导率达100%,40 d后平均叶片芽数达38.35。(3)芽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 3 mg·L-1+NAA 0.2 mg·L-1,50 d后芽增殖系数达7.54。(4)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1,30 d后生根率达100%,单株生根数达26.28。(5)组培苗移栽到喀斯特地貌的腐叶土+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1:1:1),泥炭土+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1:1:1)和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1:1)3种基质上成活率均达100%,生长良好,无明显差异。该研究可实现丹霞小花苣苔的大量繁殖,有助于其保护和开发利用。
- 2025,45(4):667-677
[摘要](23)
[PDF](14)
- 王雅珂1,2, 吴巧芬2, 柴胜丰2, 杨燕妮2, 刘 巧2, 郑文俊1, 蒋 强3, 邓振海3, 仇 硕2*
- 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 为了建立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该研究以种子为外植体,筛选适宜其种子萌发及丛生芽分化、增殖、生根的培养基和生根苗移栽驯化的栽培基质。结果表明:(1)天贵卷瓣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1 mg·L-1+椰汁200 mL·L-1+蔗糖30 g·L-1+琼脂7 g·L-1。(2)丛生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B5+IBA 0.2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g·L-1。(3)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KT 0.1 mg·L-1+NAA 0.1 mg·L-1+椰汁200 mL·L-1+蔗糖30 g·L-1+活性炭 1 g·L-1+琼脂7 g·L-1,增殖系数达6.70。(4)丛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2 mg·L-1+KT 0.5 mg·L-1+椰汁200 mL·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琼脂7 g·L-1,生根率、生根数以及根长分别达100%、6.19、3.15 cm。(5)生根苗在蛭石和珍珠岩体积比2:1的移栽基质中成活率最高,达100%,发育良好。该研究为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和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其资源保护。
- 2025,45(4):678-688
[摘要](21)
[PDF](13)
- 覃先玉1,2, 冯源恒2, 谢俊康2, 蒙兰杨3, 杨章旗2*
- 增补无性系对湿地松种子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对于建园无性系较少或缺株较多的种子园增补无性系是种子园科学管理的重要措施。该研究以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湿地松无性系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增补无性系对该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作用,以期为种子园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建议。采用16对SSR标记对该园增补无性系前后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指纹图谱和遗传聚类分析解析建园材料的遗传特异性与近缘性。结果表明:(1)通过将该无性系由18个增补至50个,遗传位点多态信息含量提高了2.37%、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提高了14.0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提高了1.23%、Shannon指数提高了3.51%。(2)采用11对SSR标记即可鉴定全部50个建园无性系,并以此构建50份湿地松无性系的指纹图谱。(3)50个无性系间遗传距离为0.018~0.670,UPGMA聚类图以0.251为阈值,可将50个无性系分为7组。综上认为,补充无性系可以提高湿地松种子园遗传多样性,但提升幅度有限; 通过构建指纹图谱可为湿地松优良无性系鉴定及种子园子代亲本分析提供可靠工具; 建园无性系遗传聚类结果可为湿地松杂交试验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能够有效避免近交发生。
- 2025,45(4):689-701
[摘要](20)
[PDF](8)
- 邹玲俐1,2, 盘 波3, 唐文秀3, 张 琼1, 闫蓬勃1,2*
- 广西原生蜘蛛抱蛋属植物种质资源特点及其园林应用研究
- 该文基于文献研究与野外调查,对广西区域内的原生蜘蛛抱蛋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生境、观赏特点及其园林开发价值进行了研究,并对引种栽培的52种该属植物从生态适应性、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潜力3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广西原生蜘蛛抱蛋属植物种类96种(含种下等级),其中广西特有种59种,占广西该属总种数的61.46%,特有化现象非常明显。(2)水平分布上,该属植物在全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桂西南、桂西-桂西北、桂北-桂东北以及中部的喀斯特山地中,尤其是与越南接壤的龙州、大新、靖西、那坡、宁明及其邻近的隆安、德保一带植物最为丰富; 垂直分布主要集中于海拔200~800 m的区域。(3)园林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属植物多数物种兼具较高的景观美学价值和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可用作林下地被、花坛花境和镶边植物以及石灰岩和石景配置、专类园建设、盆栽观赏等,具有成为区域特色乡土观赏植物的巨大潜力。该研究结果可为广西该属植物的资源开发利用、植物景观设计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2025,45(4):702-715
[摘要](13)
[PDF](10)
- 行冰楠, 梁莹莹, 吴文如*, 陆亚茹, 邹何元, 彭晓祺
- 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 为探究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比较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的差异,该研究利用DNBSeq测序平台对广藿香全基因组进行测序,使用GetOrganelle组装完整的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通过CPGAVAS2网站对该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对不同来源的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基本结构特征分析、IR/SC的边界比较、基因组比较及共线性分析、简单重复序列及散在重复序列、多样性分析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分析。结果表明:(1)20个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2 461~152 510 bp,注释得到132个基因,其中包含87个CDS、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2)mVISTA比对发现atpF、atpF-atpH、rps16-trnQ-UUG、rpoB-trnC-GCA、accD、psaI-ycf4、petA-psbJ、rpl16、rps15-ycf1为高变区。(3)核酸多样性大于0.002的位点位于trnM-CAU-atpB间隔区、ycf4、rpl32、rpl32-trnL-UAC间隔区。(4)检测到共有64种密码子编码20个氨基酸,偏好性较强的密码子有33个,其中以A/U结尾的密码子占大多数。(5)检测出74~76个SSR、15~18个回文重复序列及12~17个正向重复序列。(6)遗传距离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仅GSY_MLXY与其他栽培类型的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获得了20个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信息以及差异位点,为分子标记的开发及优良种质筛选提供了基础资料。
- 2025,45(4):716-729
[摘要](17)
[PDF](10)
- 李金梅1,2, 钟 雨1, 陈建桦1,2, 明如宏1,2, 姚绍嫦1,2, 李良波1,2, 谭 勇1,2, 黄荣韶1,2, 姚 春1, 黄 鼎1,2*
- 基于SLAF-seq的广西八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八角作为广西重要的特色经济林木之一,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为揭示广西八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该研究运用SLAF-seq技术,对源自广西不同地理区域的53份八角居群样本及42份人工筛选的优良种质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了深入挖掘; 基于SNP多态性,对这些八角样本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从95份八角样本中,共获得1 588 Mb测序数据和643 690个SLAF标签,其中包含74 434个多态性SLAF标签,经过滤后得到2 690 564个群体SNP。(2)95份八角样本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桂北、桂西及部分桂中部地区居群样本聚为类群Ⅰ; 42份人工筛选优良种质与桂南、桂东及部分桂中地区的居群样本聚为类群Ⅱ。(3)桂北地区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依次为桂东、桂中、桂西和桂南地区居群样本,而人工筛选的八角优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综上认为,该研究基于SLAF-seq开发的SNP分子标记,能够有效地分析广西不同地区居群样本及人工筛选的优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广西八角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优良种质筛选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 2025,45(4):730-740
[摘要](13)
[PDF](12)
- 郁书君, 岑若邦, 刘佳美, 景衍之, 李美芬, 冯倚琪, 黄久香*
- 三角梅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 为了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该研究以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7个数量性状和13个质量性状,采用变异系数、数量分级、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供试三角梅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7个数量性状的品种内变异幅度为7.52%~29.27%,其中2个小于10%,3个在10%至20%之间,2个大于20%; 品种间变异幅度为20.15%~41.08%,全部超过20%。这说明三角梅数量性状在品种内的变异程度属于中等水平,而在品种间的变异程度属于较高水平,利用品种间的数量性状差异鉴别品种的可能性较大。(2)概率分级法比传统的等距离分级法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更适用于该研究的数量性状分级。(3)7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全部大于1.00; 13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8~2.74,其中8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00,这说明三角梅表型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4)主成分分析可将20个表型性状简化为8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8.689%。第1主成分由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柄长度决定,说明叶片的数量性状是区分三角梅品种的最主要性状指标。(5)Q型聚类分析主要依据叶片和苞片的大小将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分为4类。综上认为,三角梅表型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叶片与苞片是三角梅品种的主要性状指标,同时运用科学合理的概率分级法,对鉴别品种、种质创新与育种有重要意义。
- 2025,45(4):741-760
[摘要](15)
[PDF](11)
- 刘 夔, 李梓函, 张 依, 郝文洁, 姜 蕾, 叶 琦, 付 涛*
- 基于EST-SSR的钟花樱与近缘种的聚类分析及嫁接亲和性研究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315100
- 2025,45(4):761-772
[摘要](12)
[PDF](5)
- 厉启国1, 蒋维昕1, 谭长强2, 白天道1*, 申文辉2
- 红锥叶片功能性状对地理环境因子的响应
- 叶片是植物进行生理生化活动的重要营养器官,其功能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揭示红锥叶片功能性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为红锥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优质种源的筛选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广西区内6个红锥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解析红锥种群叶片功能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红锥叶片功能性状的地理环境变异模式。结果表明:(1)红锥的13个叶片功能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多样性较高。(2)叶片功能性状以种群内变异为主(平均性状分化系数Vst=22.28%),形态性状种群间分化(13.11%~46.93%)高于生理生化性状(10.95%~22.59%),表明叶片的形态性状对环境的响应更显著。(3)叶片功能性状整体上与海拔、经纬度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表明红锥叶片功能性状受到海拔、地理距离、降水的共同作用。(4)聚类分析将参试红锥种群分为2个类群,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叶片功能性状与地理距离(P=0.028)和海拔(P=0.013)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海拔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相对较为显著。综上所述,红锥叶片功能性状变异丰富,其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并呈现以海拔、经纬度、降水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
- 2025,45(4):773-786
[摘要](15)
[PDF](6)
- 李美贤1,2, 陆秋艳1,2, 李健玲3, 韦宇静2, 林春蕊2*
- 中国天门冬科一新记录种——紫花蜘蛛抱蛋
- 该文首次报道中国天门冬科蜘蛛抱蛋属一新记录种——紫花蜘蛛抱蛋(Aspidistra xuansonensis var. violiflora N. Vislobokov),其与石山蜘蛛抱蛋(A. saxicola Y. Wan)相似,但前者的雄蕊生于花被筒下部,柱头形状多变,上表面白色,边缘不规则波状可与后者区别。此前报道该变种及其原变种春山蜘蛛抱蛋(A. xuansonensis var. xuansonensis N. Vislobokov)均仅产于越南富寿省春山国家公园(Phu Tho Province, Xuan Son National Park),本次报道的紫花蜘蛛抱蛋被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喀斯特地区。该发现丰富了中国蜘蛛抱蛋属植物多样性,对研究中越边境地区蜘蛛抱蛋属植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也为该属的园林园艺开发提供了潜在资源。文中还提供了相关的形态学描述、孢粉信息和彩色解剖图版以利辨识,并对蜘蛛抱蛋属的花色变化进行了探讨。
- 2025,45(4):787-792
[摘要](16)
[PDF](9)
- 周毅航, 陈晓倩, 杨 敏, 杨雅楠, 高程海, 易湘茜, 黄炳耀*
- 杜氏盐藻的基础生物学和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 杜氏盐藻是一种绿色耐盐单细胞微藻,可以大量积累类胡萝卜素、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等高附加值产物,在医药、食品和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该文系统综述了:(1)杜氏盐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包括杜氏盐藻的基本特征,以及光照、温度、pH值、盐度、营养元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对杜氏盐藻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影响过程;(2)与杜氏盐藻有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为杜氏盐藻的规模化养殖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3)杜氏盐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医药、食品和生物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展现了杜氏盐藻的应用价值,为杜氏盐藻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4)展望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即通过养殖模式创新、培养条件优化、生产工艺优化、基因工程育种和加强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降本增效,通过安全性、药理药效和临床研究推动杜氏盐藻在高附加值的医药健康领域应用。
- 2025,45(4):793-808
[摘要](17)
[PD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