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广西植物》2020年第4期
P. 156
5 9 4 广 西 植 物 40 卷
效文献ꎬ以年份为横坐标ꎬ年度发文量为纵坐标绘 2.2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制发文量趋势图(图 1)ꎮ 从图 1 可以看出ꎬ最早的 2.2.1 研究作者共现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可以反映
相关文献始于 1979 年ꎬ之后关于金花茶的研究文 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强度与互引关
献数量不是随年代变化呈现线性发展ꎬ而是类似 系(胡泽文等ꎬ2013)ꎬ利用 CiteSpace 生成金花茶的
折线形上升趋势ꎬ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1979 年— 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图 2)ꎬ以科学地评价研究学者
1985 年)、平稳发展期(1986 年—2006 年) 和快速 的学术影响力ꎮ 经过数据统计ꎬ发现共有 230 名学
增长期(2007 年—2018 年)三个显著阶段ꎬ研究体 者进行 了 金 花 茶 的 研 究 ( 图 2: a)ꎬ 作 者 密 度 为
系稳步构建ꎮ 第一阶段共发文 31 篇ꎬ占总发文量 0.018 6ꎬ合作关系结构较为松散ꎬ但在不同时期也
的 3.97%ꎬ其中 1983 年无相关文献见刊ꎻ第二阶段 形成了以梁盛业、吴儒华和韦霄为中心的研究团队ꎮ
共发文 301 篇ꎬ占总发文量的 38.59%ꎻ第三阶段共 依据普莱斯定律来确定核心作者ꎬ计算公式
发文 448 篇ꎬ占发文量的 57.44%ꎬ这一阶段的年发 为 M = 0.749(N max ) 1/ 2 ꎮ 式中ꎬN max 为统计时间段内
文量虽有起伏ꎬ但仍保持年平均量 45.95 篇的较高 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ꎬM 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
水平(2018 年按 0.75 整年计算)ꎮ 从四十年来的 文数量ꎮ 经统计ꎬ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梁盛业
变化趋势来看ꎬ金花茶的研究仍处于较高增长期ꎮ 高级工程师是较早进行金花茶研究并且发文量最
多的学者(39 篇)ꎬ发文 5 篇以上( M = 4.68) 的学
者可以认为是金花茶研究的核心作者ꎮ 对核心作
者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聚类ꎬ可以得到模块
值(Q) 为0.912 3ꎬ平均轮廓值( S) 为0.606 9的可
视化共现图谱(图 2:b)ꎮ 一般而言ꎬQ>0.3 就意味
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ꎬS>0.5 时ꎬ聚类
是合理的(陈悦等ꎬ2015)ꎮ 根据图 2:b 分析可知ꎬ
梁盛业、韦霄、吴儒华和秦小明对金花茶领域的研
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ꎬ并聚集了柴胜丰、陈宗游、
杨泉光、蒋运生、杨海娟、宁恩创、黄连冬和潘子平
图 1 金花茶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 等相对稳定的核心团队ꎻ从节点圆环颜色来看ꎬ以
Fig. 1 Number viariation tendency of published
梁盛业及其团队率先开展金花茶的鉴定研究ꎬ随
article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research
后秦小明及其团队就金花茶的化学成分及功效进
行了长期探索ꎬ近年来ꎬ韦霄、吴儒华及他们的团
2.1.2 期刊来源情况 通过分析已发文章的来源 队对金花茶这一濒危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生境及管
期刊(表 1)ꎬ可以发现载文期刊的所在地主要为 理措施研究ꎻ在核心团队之外还分布着若干合作
广西ꎬ 发 表 量 前 三 的 期 刊 分 别 为 广 西 植 物 ( 58 关系较弱的外围圈层ꎬ研究方向较为零散ꎬ尚未形
篇)、广西林业科学(58 篇) 和广西林业(47 篇)ꎬ
成紧密的合作体系ꎮ
分别占总量的 7.44%、7.44%和 6.03%ꎬ远高于其 对全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ꎬ结果表明ꎬ核心作
他载文期刊ꎬ说明金花茶研究的地域性特征较为 者有 47 位ꎬ占作者总数的 20.43%ꎻ核心作者发表
显著ꎻ此外ꎬ该研究所涉科目丰富ꎬ主要包括园艺 论文的 数 量 为 454 篇ꎬ 占 金 花 茶 研 究 总 文 献 的
学( 37. 43%)、 生 物 学 ( 13. 24%)、 农 业 经 济 学 58.21%ꎬ达到普莱斯提出的 50%的指标ꎬ表明金花
(10.56%)、中药学(8.04%) 和林学(6.86%) 等多 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形成ꎬ研究进入较为
个学科ꎬ但其分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较低ꎻ从期刊 成熟的阶段ꎮ
发文的主要情况来看ꎬ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学者们 2.2.2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机构共现分析可以反
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突破点ꎮ 映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及其合作强度ꎬ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