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广西植物》2024年第2期
P. 146
3 4 8 广 西 植 物 44 卷
养法置于含有 PDA 培养基的一次性培养皿中ꎬ在 真菌和 1 株细菌ꎬ从叶鞘中分离得到 9 株真菌和 2
25 ℃ 恒温条件下培养ꎬ3 ~ 5 d 后观察菌丝体、分 株细菌ꎬ从块茎中分离得到 3 株真菌和 1 株细菌ꎬ
生孢子的形态ꎬ用 leika 正置式显微镜 DM2500 拍 这说明分离的菌种相对较多且较为复杂ꎬ但不同
照ꎬ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长、宽) 及菌丝直径ꎮ 同 组织部位均没有分离到霉菌ꎮ 真菌编号为 GF ̄1 ~
时ꎬ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初步鉴定ꎮ GF ̄14ꎬ细菌编号为 GB ̄1 ~ GB ̄4ꎬ其中 GF ̄1 和 GF ̄
1.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刮取菌丝ꎬ用液 7 在叶片、叶鞘以及块茎中均能分离得到ꎮ 图 2:A
氮研磨法破壁ꎬ采用 CTAB 法提取病原菌菌丝的 示部分分离的菌株ꎮ
DNAꎮ 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 ITS1 / ITS4 进行 PCR 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扩增ꎬ将获得的 DNA 片段进行 1%的琼脂糖凝胶 分别对 18 株菌株进行室内回接ꎬ接种 3 d 后
电泳检验ꎮ PCR 产物的纯化和测序由武汉擎科创 观察ꎬ发现真菌 GF ̄1、GF ̄4、GF ̄5 和 GF ̄7 出现较
新生物有限科技公司完成ꎬ将所得序列与 GenBank 明显的致病症状( 图 2:B)ꎬ6 d 后统计发病率( 表
(http: / / www.ncbi.nlm.nih.gov) 中核酸数据进行 1)ꎮ 对室内接种发病率较高的 GF ̄1、GF ̄4、GF ̄5
BLAST 分 析ꎬ 利 用 Vector NTIAdvance 11 进 行 比 和 GF ̄7 等进行田间回接ꎬ发现仅 GF ̄1 接种部位
对ꎬ通过 MEGA 5.0 进行 UPGMA 分析生成系统发 呈现黑斑、有烧焦状、中间部位干枯( 图 3:A)ꎬ室
育树ꎮ 通过同源性分析ꎬ对病原菌菌种进行分子 内回接有明显的黄色晕斑( 图 2:B 中的 GF ̄1)ꎬ切
水平鉴定(李若瑜等ꎬ2002)ꎮ 开根茎后有腐烂( 图 2:C)ꎬ与田间采取病株时的
1.2.5 中 药 材 提 取 物 对 根 腐 病 病 原 菌 的 抑 制 效 病害症状基本一致ꎻ其他菌株因致病病斑和对照
应 把 7 种备试中药材于烘箱中 60 ℃ 烘干ꎬ粉 组没有继续扩大或者无感病症状而接种部位干枯
碎ꎬ过 40 目筛(孔径 0.425 mm)ꎬ密封后于-20 ℃ (图 3:B-E)ꎮ 从接种 GF ̄1 的发病组织中重新分
下保存待用ꎮ 将乙醇作为溶剂ꎬ采用 3 次振荡浸 离获得的病原菌ꎬ经纯化培养后与接种的病原菌
提法提取(韩建华等ꎬ2002)ꎬ合并 3 次滤液进行减 完全一致ꎬ符合柯赫式法则ꎬ这充分表明分离获得
压浓缩至质量浓度为 1 gmL ꎬ密封后于 4 ℃ 冰 的病原菌为该病的致病菌ꎮ
 ̄1
箱中保存ꎮ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吴文君ꎬ1988) 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测定中药材提取液对白及根腐病致病菌的抑制效 病原菌 GF ̄1 在 PDA 培养基上ꎬ于 25 ℃ 恒温
 ̄1 条件下培养 5 d ꎬ长出白色绒絮状菌落ꎬ菌丝匍匐
果ꎮ 取质量浓度 1 gmL 的中药提取液加入 PDA
培养基中ꎬ摇匀ꎬ参照前人的浓度设计梯度制成浓 向外、向上生长ꎬ气生ꎬ菌落絮状ꎬ白色ꎬ圆形ꎬ菌落
度分别为 0.05、0.1、0.2 gmL 的带药平板( 马伟 背部中心褐色或黑褐色ꎬ周围绿褐色至黄褐色( 图
 ̄1
等ꎬ2010ꎻ刘莹等ꎬ2019)ꎬ以加入无菌水的 PDA 培 4:AꎬB)ꎮ 菌丝无色ꎬ生长较快ꎬ有隔 膜ꎬ直 径 为
养基为空白对照ꎮ 选用直径为 5 mm 的打孔器ꎬ打 3.2 ~ 6.9 μmꎬ其分生孢子梗多分枝ꎻ厚垣孢子为长
取菌落边缘的菌饼ꎬ接种于带药平板上ꎬ每组处理 方形或椭圆形ꎬ大小为 (6.5 ~ 9.6) μm×(6.5 ~ 7.1)
重复 3 次ꎬ于 25 ℃ 恒温下培养ꎮ 培养 48 hꎬ每隔 μmꎬ分生孢子散生ꎬ呈卵形ꎬ大小为(5.3 ~ 8.9) μm×
24 h 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ꎬ连续记录 7 次 (1.4 ~ 3.6)μm(图 4:CꎬD)ꎮ 菌落培养 5 d 后直径
结果ꎬ计算抑制生长率ꎮ 计算公式:抑制生长率 = 为 5.2 ~ 7.0 cm(培养皿 Φ = 90 mm)ꎮ 对照中国真
[(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 / ( 对照菌落直 菌志没有发现类似的真菌种类ꎬ经查阅相关文献
径-菌饼直径 5.0 mm)] ×100%ꎮ 资料(Aveskamp et al.ꎬ2010)ꎬ初步判断 GF ̄1 病原
菌为附球菌属病原菌ꎮ
2 结果与分析 2.4 病原菌 ITS 区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对菌株 GF ̄1 的 ITS rDNA 的 PCR 扩增产物进
2.1 病原菌的分离 行测序、校对、剪切和拼接ꎬ获得全长为 552 bp 的序
根据田间症状ꎬ初步判断为根腐病或叶斑病ꎮ 列ꎮ 将序列与 GenBank 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一致性分
从感病植株的叶片、叶鞘和块茎的病健交界处分 析ꎬ结果表明菌株 GF ̄1 的 ITS 序列(TSB1G643013)
别取样ꎬ分离病原菌ꎬ共分离出病原菌 18 株( 真菌 与甘蔗的高粱附球菌( E. sorghinumꎬMN493119.1)
14 株、细菌 4 株)ꎮ 其中ꎬ从叶片中分离得到 2 株 序列一致性最高ꎬ为 99.62%ꎬ 而与白及中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