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南 (2024年5月10日修订)
文稿内容应包括中英文的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以及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等。请作者按照以下要求撰写文章,也可参考本刊的“稿件新模板(2024年5月10日修订)”(见本网站首页“下载中心”):
1. 题目
简洁明了,突出文章创新之处,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中英文题目应一致。题目应是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具体内容的准确描述,尽量避免繁琐、含糊、抽象,避免使用“...的研究(A study of ...)”,“...的调查(Investigations of ...)”等赘词。如果研究涉及特定物种、特定地区,要在题目中体现出来。
2. 作者及单位
作者人数不限,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凡投稿时,请将全部作者的姓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邮编等个人信息标注清楚。在文章首页脚注处,注明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略)、学位、职称、从事专业和研究方向、E-mail等。、
3. 摘要
3.1 中文摘要
以第三人称撰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性:既要有高度的信息浓缩性,又具有可读性;应准确反映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研究意义。摘要中不应包括论文中没有出现的内容。
(2)独立性:摘要自成一体,独立成篇。避免出现“本文”字样,可用“该文”代替,以显示摘要的独立性。
(3)简练而具体:每个句子都要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摘要开头要提出最重要的信息(但不要重复题目)。
(4)非评价性:不要对论文的内容作诠释和评论。
(5)连贯性和可读性: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3.2 英文摘要
具体要求参考:《广西植物》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见本网站首页“下载中心”)。
4. 关键词
选择能准确反映文章主要内容,能引起读者兴趣,并为大家熟知的专业词汇作为关键词,以使文章能被准确检索。关键词为5~8个。中、英文关键词应一致。
5. 基金项目
在正文首页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只需写出基金的名称及编号,需要有相应的英文对照。多个基金要求先国家基金后省部级基金,并用分号隔开,末尾句号结尾。
6. 正文
6.1 前言
介绍研究背景,明确提出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准确、清楚且简洁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包括(1)阐述为什么要进行此项研究:通过概括所研究的领域,引出下文将要报道的主题;(2)研究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引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或结论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应能反映有关研究领域的进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将研究目的与上述研究背景相结合;(3)非常明确地指出进行此项研究拟回答或解决的科学问题;(4)本研究的价值何在(此项也可不写)。
6.2 材料与方法
阐述本研究如何进行的,陈述需详细。包括准确描述所用材料/对象的名称、数量、来源或制备方法;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读者能重复实验,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试验程序以及所应用的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叙述要详尽,但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值、t-检验等)无需说明;简单说明研究方法并引用文献,如果方法新颖或有改进须加以详细说明;对实验中使用试剂的来源、仪器的型号、大型仪器的厂家和软件(包括版本或序列号)名称等也应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要求简明扼要,列出观察和试验证据需要进行消化和浓缩,总结重要的趋势或规律;图表只附最必要的,能用文字表述尽量不用图表,先文字后图表,图表置于相应文字后,并要求精心设计,力求美观,互不重复;避免出现讨论部分的内容。
6.4 讨论
主要是对文中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推断,评论所报道结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并与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阐述作者的结果是否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指出对原有结论有何新的启示,或从实验数据归纳出一般规律,必要时指出本试验的不足之处及未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围绕结果进行讨论,但不要重复结果,并与引言中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叙述要简明扼要,推测要有依据,不能得出超出本文结果所能够支持的结论。不要在本节中介绍新的结果。
应引用近期参考文献,概述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提出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7. 综述论文
对于综述性论文,不做统一要求,但须重点把握科学问题的前沿,要全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归纳、综合和分析,逻辑层次要分明,并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8. 致谢
仅对主要贡献者,且作者须征得被致谢者的书面同意。
9. 图/表
尽量避免使用带有国界线、省界线的地图。如果必须使用,请到国家测绘局网站“地图服务”下载最新版本的地图文件作为底图绘制,并标注原始图件的审图号。如果是其他来源的图件,请注明原始图件来源。
如果引用文献中的图表,要取得原出版商的授权许可,分辨率要求达到印刷要求。
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均须有中、英文(或拉丁文)对照。插图、表格需在文中相应处直接给出,图序、表序不分章节,完全按顺序统一编号,如图1、图2……图n,表1、表2……表n(不可用图1-1,表1-1等形式)。图、表的大小为半栏宽<80 mm,120 mm<通栏宽<170 mm。
插图应准确无误,由数理分析或其他作图软件绘制的如坐标图、流程图等插图必须提供作图软件的源文件(.xls,.xlsx,.ppt,.pptx,.pzf,.r,.opj,.sas,.spv,.ai等),照片等图片的文件格式可为.bmp,.jpg,.tif。如果一幅图中包含多个小图,建议在Powerpoint或Photoshop软件下组合并提供所保存的源文件,切勿直接在Word软件中组合。照片图勿用翻拍、扫描和复印件;黑白线条图分辨率不低于600 dpi,照片图分辨率不低于350 dpi。
图中线条粗细要适中,函数线的粗细一般是坐标轴的两倍为宜。刻度线位于坐标轴内侧,粗细可等于或稍细于坐标轴。
图中文字中文使用宋体,英文和数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的大小为8磅,数字和单位之间要有空格,图如需缩小,本字号要求为缩制后的大小。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表格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表格一律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横线。数据较少(如仅1行),或数据的变化规律明显,建议直接用文字叙述。表中数据共用的单位标于表题或表头中。数据实测为零时写“0”,未测或缺失的数据用“─”表示,其他均如实注明。
10. 计量单位、符号和学名
计量单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复合单位一律采用负指数形式,如:mol·L-1,溶液浓度不用M,N,ppm;bar(巴)改用Pa(帕);能量、功、热均用J(焦);离心力用×g表示。单位符号采用标准化符号,如s(秒)、min(分)、h(小时)、d(天)、mol(摩)、m(米)、㎡(平方米)、L(升)、kg(千克)等。国外地名以《世界地名手册》为准,国际组织名称以《联合国及有关组织机构译名手册》为准。文中首次出现的生物名称要注明拉丁名(斜体);统计学符号(如P,t,n等)和变量符号须用斜体。
11. 参考文献
择主要文献列入,每个观点后引用的文献数不超过4条。除学位论文外,未公开发表的资料、私人通信以及未阅读过的文献请勿列入。请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参考文献应优先选用最新发表的各类文献,尽量选用最近10年内发表的相对较新的文献。
引用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正文中的标注应与文后参考文献的引用一一对应,准确性请作者自负(编辑部发现问题时,作者有必要提供原文献);引用同一著者在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在出版年后用小写字母a,b,c等示区别。
引用文献的作者或编者为2人及以下的,应全部列出;3人及以上的,在第3作者或编者后加“等”或“et al.”,如“王文采等, 1990”“Smith et al., 1981”。
参考文献著录项必须完整(包括用方括号标注文献类型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定要给出期刊的卷、期、页,不可缺少任意一项。中英文所有标点后均需空一格,标点符号请勿混用,英文用英文状态下符号,中文就用中文下的符号。所有中文文献须有英文对照,且英文在前中文在后。文献不需编号,以著者姓名字母为序。
文献中的英文刊名不用缩写,按照期刊的“英文刊名全称”即可。拉丁名应为斜体,命名人应为正体。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2人及以下的,应全部列出
例如: 正文括号中“(Quackenbush, 2002;Marechal & Brisson, 2010;王文采,2014;冯汉青和焦青松,2014)”;正文括号外“Quackenbush(2002);Marechal和Brisson(2010);王文采(2014);冯汉青和焦青松(2014)”。
3人及以上的,不全部列出
例如: 正文括号中“(Ingle et al., 2008;李林锋等,2015)”;正文括号外“Ingle等(2008);李林锋等(2015)”。
在正文后引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期刊:著者,年份.题名[J].刊名 (英文刊名不用缩写),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著者,年份.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第 * 卷)[M].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所在城市:出版社:起止页码.
专著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年份.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所在城市:出版者:析出文献的起止页码.
译著:原著作者,出版年. 题名[M]. 译者,译. 出版地所在城市:出版者:起止页码.
会议论文:作者,年份. 题名[C]. 会议名称,会址: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年份. 题名[D]. 单位所在城市:单位名称:起止页码.
专利: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题名. 专利号[P].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引用日期]. 网址.
电子(网络)文献:作者. 题名[EB/OL]. (发表或更新日期) [引用日期]. 网址.
举例如下:
BAI SN, 1998. Study on flowering of plants [M]// LI CS. Advances in plant scienc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46-163. [白书农,1998. 植物开花研究 [M]//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6.]
BOYDEN S, BINKLEY D, SHEPPERD W, 2005.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in structure, regeneration, and mortality of an old-growth ponderosa pine forest in the Colorado Front Range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19(1): 43-55.
CHEN QF, 2001. Karyotype analysis of five Fagopyrum species native to China [J]. Guihaia, 21(2): 107-110. [陈庆富,2001. 五个中国荞麦种的核型分析 [J]. 广西植物,21(2):107-110.]
HU HQ, WANG G, ZHANG YZ, et al., 2001. The resistance and mechanism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spring wheat [J].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1(3): 13-17. [胡汉桥,王罡,张艳贞,等,2001. 春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机理研究 [J]. 麦类作物学报,21(3):13-17.]
INGLE RA, COLLETT H, COOPER K, et al., 2008. Chloroplast biogenesis during rehydration of the resurrection plant Xerophyta humilis: parallels to the etioplast-chloroplast transition [J]. Plant Cell Environment, 31(12): 1813-1824.
LIU M, 2004. The anatomy introduction of seed plan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5-28. [刘穆,2004.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5-28.]
NIINEMETS Ü, KULL K, 2003. Leaf structure vs. nutrient relationships vary with soil conditions in temperate shrubs and trees [J]. Acta Oecologica, 24(4): 209-219.
REICH PB, OLEKSYN J, 2004. Global pattem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1(30): 11001-11006.
WANG Y, WANG X, GUO N, 2019. Analysis of components in potato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J]. Biotechnology, 29(6): 600-604. [王颖,王雪,郭娜,2019. 马铃薯成分分析及其淀粉功能特性探究 [J]. 生物技术,29(6):600-604.]
WEI ZX, WANG H, 2001. Studies on pollen morphology of four genera of Trilliaceae [J].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3(4): 451-456. [韦仲新,王红,2001. 延龄草科四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J].云南植物研究,23(4):4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