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植物
- 2025年 第45卷 第1期
- 出刊日期:2025-01-25
【推荐文章】王其刚 等: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是云南香格里拉市的特有“极危”植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著名的高山花卉和重要的十倍体月季种质资源,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为了澄清中甸刺玫种内表型变异的遗传背景,该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0个不同表型的中甸刺玫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甸刺玫的基因组序列长157 173~157 261 bp,植株间仅相差88 bp,共编码132个功能基因,主要为与光合作用和自我复制相关的基因。全部基因共由27 155个密码子编码,以A-和U-为末端的密码子较常见。(2)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共鉴定出36个重复序列和7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后者大部分为单核苷酸SSRs,主要位于大单拷贝(LSC)区的基因间隔区。(3)中甸刺玫种内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28±0.027,核酸多态性(Pi)为0.000 12; 位于LSC的petN-trnD、psaA-ycf3等基因间隔区,以及rps16和ycf1等基因的核酸多态性相对较高; 不同表型的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间在结构上不存在大片段或基因的逆转或者丢失。该研究结果表明,中甸刺玫种内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序列和结构等方面均高度保守,其种内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并非由叶绿体基因组变异而引起。
- 2025年 第1期 封面
- [PDF](116) [HTML]
- 陈 妮1,2, 彭丽辉1, 江海都1, 杨 哲2, 蒋 强3, 仇 硕1, 熊忠臣1, 韦 霄1, 柴胜丰1*
- 四种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光合特性及叶片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 2025,45(1):1-14[摘要](270)[PDF](103)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6018
- 王其刚1, 曹世睿1,2, 王慧纯1, 马长乐2, 晏慧君1, 邱显钦1, 景维坤1, 蹇洪英1*
- 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种内变异
- 2025,45(1):15-30[摘要](270)[PDF](117)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12023
- 项小燕1, 阮思睿1, 张 颖2, 赵菲菲2, 徐伟芳2*
- 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
- 2025,45(1):31-43[摘要](291)[PDF](92)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09036
- 张 成1, 饶文辉1, 姜治国2,3, 金胶胶2,3, 余辉亮2,3, 段晓娟1, 李 健1, 陈建兵1, 王美娜1*
- 神农架国家公园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 2025,45(1):44-57[摘要](282)[PDF](86)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1052
- 廖晓童1, 张台民1, 李卫锦1, 李单凤1, 杨 勇2, 陈光程1, 张 颖1*
- 海滨猫尾木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编码基因psbB对冷胁迫的响应
- 2025,45(1):58-68[摘要](291)[PDF](9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50
- 盘远方1,2, 苏治南1,2, 邱思婷1,2, 邱广龙1,2*
- 华南沿海贝克喜盐草种子库与有性繁殖的时空格局及其关系
- 2025,45(1):69-79[摘要](292)[PDF](83)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5002
- 李 蕾, 丁 甲, 唐逸芸, 杨宏玉, 冯金朝, 石 莎*
- 蒙古沙冬青功能性状及其环境适应特征研究
- 2025,45(1):80-94[摘要](262)[PDF](92)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6033
- 庞江豪1,2, 王业清3, 唐云龙4, 张 东1, 吴 浩1,2, 魏新增1,2*, 江明喜1,2
- 濒危植物小勾儿茶及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 2025,45(1):95-107[摘要](252)[PDF](102)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6025
- 单筱涵, 安 康, 周春霞, 张 鑫, 逄玉娟, 李丽霞, 卞福花*
- 异质生境下山东银莲花的转录组分析及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 2025,45(1):108-120[摘要](240)[PDF](84)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04067
- 梁喜献1,2, 梁 芳3, 谭长强2*, 黄星月1, 梁诗瑶4
- 氮钙不同配比施肥对濒危植物蚬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2025,45(1):121-132[摘要](254)[PDF](96)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10
- 潘鑫峰, 邹 蓉*, 唐健民, 韦 霄, 江海都, 杨一山
- 广西青梅幼苗与成年树木光合特性和叶片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 2025,45(1):133-146[摘要](266)[PDF](9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10024
- 王 莹1,2, 丁 涛2,4*, 周龙武2, 邓敏敏3, 杨宇萍3, 刘世男1*
- 元宝山冷杉冬季根际土壤微生物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 2025,45(1):147-160[摘要](236)[PDF](90)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12057
- 贵新丽1, 叶储民1, 陈玉凯1*, 张 凯1, 吴庭天2
- 濒危植物油丹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 2025,45(1):161-171[摘要](264)[PDF](84)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55
- 孟 静1, 叶 星1, 林鹏程1, 杜和艳1, 胡星强1, 曹雪叶1, 王 环2, 师生波2, 沈建伟2, 周党卫1,2*
- 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尿泡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含量及分析
- 2025,45(1):172-184[摘要](250)[PDF](93)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7010
- 唐 凤1,2, 李媛媛2, 杨乃坤3*, 周 泉4, 刘海燕2, 邹天才5
-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的种群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研究
- 2025,45(1):185-196[摘要](254)[PDF](100)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2021
- 桂慧颖, 方发之*, 黎肇家, 张晓凤, 麦有专
- 海南吊罗山濒危植物美丽火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 2025,45(1):197-206[摘要](254)[PDF](89)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10026
专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 2025年 第1期 整期pdf文件
- 2025,45(1)
    [摘要](269)     [PDF]() - 2025年 第1期 封面
- 2025,45(1)
    [摘要](254)     [PDF](116) - 2025年 第1期 目录
- 2025,45(1)
    [摘要](266)     [PDF](89) 专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 陈 妮1,2, 彭丽辉1, 江海都1, 杨 哲2, 蒋 强3, 仇 硕1, 熊忠臣1, 韦 霄1, 柴胜丰1*
- 四种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光合特性及叶片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 为探究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叶片显微结构特征,该研究对滇桂石斛(Dendrobium scoriarum)、喇叭唇石斛(D. lituiflorum)、罗河石斛(D. lohohense)和钩状石斛(D. aduncum)4种石斛属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显微结构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滇桂石斛和钩状石斛白天Pn为正,上午8:00—10:00出现最大峰值,夜间Pn低于白天,存在Pn为正的情况; 喇叭唇石斛和罗河石斛白天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白天Pn为正,夜间Pn为负值。(2)4种石斛属植物中,喇叭唇石斛的光合能力最强,罗河石斛的光适应范围最宽。(3)喇叭唇石斛的初始羧化效率(α)、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和光呼吸速率(Rp)显著性(P<0.05)大于其他3种石斛。(4)滇桂石斛和钩状石斛的叶片厚度(LT)大于喇叭唇石斛和罗河石斛,而气孔密度(SD)则呈现相反趋势。(5)喇叭唇石斛的叶绿素总量(Chl)、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的含量均显著性(P<0.05)大于其他3种石斛。(6)叶肉厚度(MT)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呈显著性(P<0.05)负相关; SD与Pmax呈极显著性(P<0.01)正相关,与Amax呈显著性(P<0.05)正相关; Chl总量与Pmax、Amax呈显著性(P<0.05)正相关。综上认为,较厚的叶肉组织和低气孔密度可能是4种石斛属植物应对弱光环境以及附生于树干或生长于岩石缺水环境的适应机制,叶肉厚度、气孔密度及叶绿素总含量是影响4种石斛光合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引种栽培过程中营造适宜的光照环境、适当增加CO2浓度有利于4种石斛属植物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石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和引种栽培提供了参考。
- 2025,45(1):1-14
    [摘要](270)     [PDF](103) - 王其刚1, 曹世睿1,2, 王慧纯1, 马长乐2, 晏慧君1, 邱显钦1, 景维坤1, 蹇洪英1*
- 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种内变异
- 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是云南香格里拉市的特有“极危”植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著名的高山花卉和重要的十倍体月季种质资源,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为了澄清中甸刺玫种内表型变异的遗传背景,该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0个不同表型的中甸刺玫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甸刺玫的基因组序列长157 173~157 261 bp,植株间仅相差88 bp,共编码132个功能基因,主要为与光合作用和自我复制相关的基因。全部基因共由27 155个密码子编码,以A-和U-为末端的密码子较常见。(2)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共鉴定出36个重复序列和7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后者大部分为单核苷酸SSRs,主要位于大单拷贝(LSC)区的基因间隔区。(3)中甸刺玫种内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28±0.027,核酸多态性(Pi)为0.000 12; 位于LSC的petN-trnD、psaA-ycf3等基因间隔区,以及rps16和ycf1等基因的核酸多态性相对较高; 不同表型的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间在结构上不存在大片段或基因的逆转或者丢失。该研究结果表明,中甸刺玫种内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序列和结构等方面均高度保守,其种内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并非由叶绿体基因组变异而引起。
- 2025,45(1):15-30
    [摘要](270)     [PDF](117) - 项小燕1, 阮思睿1, 张 颖2, 赵菲菲2, 徐伟芳2*
- 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
- 为探明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该文以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土壤和根部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微生物和根部内生菌群落特征,并利用PICRUSt和FUNGuild软件分别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根际微生物总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目和α-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根部内生菌。(2)根际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如李斯特氏菌属)、变形菌门(如醋杆菌属)、子囊菌门(如镰刀菌属和毛壳属)等菌群构成,而根部内生菌则以厚壁菌门(如乳杆菌属和芽孢菌属)、子囊菌门(如枝孢菌属)、担子菌门(如须腹菌属和针菌属)菌群为主。(3)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根际细菌群落在细胞运动性、环境适应性、氨基酸代谢等功能方面较为突出,而根部内生细菌功能主要体现在酶家族、消化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 根际真菌群落和根部内生真菌均含有共生营养型、腐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以及多种交叉营养型的真菌类群,并且外生菌根更多富集在根部组织中。该研究认为,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与根部内生菌在菌群丰富度、群落结构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上均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认识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依据,也为后期开发促进大别山五针松生长、防治其病害的菌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2025,45(1):31-43
    [摘要](291)     [PDF](92) - 张 成1, 饶文辉1, 姜治国2,3, 金胶胶2,3, 余辉亮2,3, 段晓娟1, 李 健1, 陈建兵1, 王美娜1*
- 神农架国家公园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 该研究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地区的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该区域的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笔者对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以及濒危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兰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2个属、111个种; 发现新记录种8个,其中4个为湖北新记录种。(2)在区系成分方面,该地区的兰科植物区系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既包含热带成分,也包含温带成分; 该地区地理和气候上的独特条件为兰科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植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价值。(3)该地区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较多,有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另有32种兰科植物的生存状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该研究结果反映了神农架国家公园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该地区的兰科植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未来制定其植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2025,45(1):44-57
    [摘要](282)     [PDF](86) - 廖晓童1, 张台民1, 李卫锦1, 李单凤1, 杨 勇2, 陈光程1, 张 颖1*
- 海滨猫尾木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编码基因psbB对冷胁迫的响应
- 低温是濒危红树植物海滨猫尾木(Dolichandrone spathacea)生态修复的重要障碍,植物叶绿体及其编码的基因密切响应冷胁迫,解析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冷胁迫下编码基因psbB的分子响应规律有助于该物种的保护与修复。为揭示叶绿体基因组信息,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海滨猫尾木总DNA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功能分析,以及为探究冷胁迫下psbB基因的变化规律,并且检测了海滨猫尾木幼苗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总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总酚、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生理参数,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了相应处理下叶片psb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海滨猫尾木叶绿体具有典型四分体结构,基因组大小为159 139 bp,GC含量为37.9%,编码133个基因。其中,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88个),tRNA基因(37个)和rRNA基因(8个)。(2)在系统发育分析中,海滨猫尾木未能形成单系,同其他8种紫葳科植物聚为一束,支持率达100%。(3)冷胁迫下,海滨猫尾木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总酚、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叶绿体编码基因psbB的相对表达量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综上认为,海滨猫尾木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其他紫葳科植物高度保守。在冷胁迫下,该植物总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合成受到影响,同时编码基因psbB参与了植物冷胁迫下的分子调控。以上结果为提升濒危红树植物抗冷能力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前期基础。
- 2025,45(1):58-68
    [摘要](291)     [PDF](91) - 盘远方1,2, 苏治南1,2, 邱思婷1,2, 邱广龙1,2*
- 华南沿海贝克喜盐草种子库与有性繁殖的时空格局及其关系
- 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是全球具有灭绝风险的海草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L)种。为深入了解华南沿海贝克喜盐草海草床土壤种子库与有性繁殖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贝克喜盐草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华南沿海贝克喜盐草为研究对象,研究各采样点雄花、雌花和土壤种子库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雄花密度和雌花密度主要表现为义丰溪和诏安较高,其他地方较低; 雄花密度和雌花密度随季节变化较大,总体表现为春季或秋季较高。(2)土壤种子库密度表现为花场湾最高,其次是洋浦,其他地方较低; 各采样点土壤种子库密度随季节变化具有较高异质性。(3)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贝克喜盐草土壤种子库密度与雄花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雌花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季节变化是影响贝克喜盐草土壤种子库密度最关键的因素且季节变化对贝克喜盐草土壤种子库密度影响的直接效应(0.16)大于间接效应(0.008)。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贝克喜盐草种群的建立、更新和繁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2025,45(1):69-79
    [摘要](292)     [PDF](83) - 李 蕾, 丁 甲, 唐逸芸, 杨宏玉, 冯金朝, 石 莎*
- 蒙古沙冬青功能性状及其环境适应特征研究
- 为探究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的叶功能性状及其在气候变化下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该研究基于自适应帕尔默干旱指数(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scPDSI),采用回归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对内蒙古、宁夏、甘肃沙砾质生境的天然蒙古沙冬青功能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沙冬青种内变异系数为7.06%~39.54%,叶形态及其结构组成变异程度较大。(2)研究区域趋于湿润化,蒙古沙冬青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叶柄长度、叶柄干重、叶柄鲜重、蒸腾速率显著性减小(P<0.05),叶鲜重、叶长、叶形指数、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性增大(P<0.05)。(3)蒙古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受环境条件影响显著,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土壤砂粒含量、年均风速、土壤黏粒含量、年均潜在蒸散发量等。(4)蒙古沙冬青植物性状网络(plant trait networks,PTNs)以整体松散、局部聚集的方式适应沙质地生境,而在砾质地生境中以性状协同的方式生长。综上认为,蒙古沙冬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性状特征及适应策略,其表现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显著。该研究为蒙古沙冬青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制定其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了参考。
- 2025,45(1):80-94
    [摘要](262)     [PDF](92) - 庞江豪1,2, 王业清3, 唐云龙4, 张 东1, 吴 浩1,2, 魏新增1,2*, 江明喜1,2
- 濒危植物小勾儿茶及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 为探究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及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 wilsonii var. pubipetiolata)的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安徽、浙江现存有记录的小勾儿茶和毛柄小勾儿茶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种群生态学调查绘制种群结构图,建立静态生命表,拟合存活曲线,分析种群生存力,计算种群动态变化指数,并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小勾儿茶种群结构为幼龄个体占比较高的金字塔型,但其幼体在成长过程中损耗较大,成体较少; 毛柄小勾儿茶种群幼龄级个体缺乏,中龄级个体较多,成龄个体稀少,呈纺锤型结构。(2)模型检验发现,两个物种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Ⅲ型,表明二者在幼龄级的死亡率较高且在Ⅵ龄级均达到峰值。(3)小勾儿茶种群的生存率和累积死亡率在Ⅱ龄级达到平衡,毛柄小勾儿茶则在Ⅵ龄级达到平衡,表明小勾儿茶更早进入衰退期。(4)种群动态指数显示,二者都属于易受外界干扰的增长型种群,对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时间序列预测显示,在经历2个、4个、6个和8个龄级后, 小勾儿茶种群的个体数在每个龄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毛柄小勾儿茶种群幼龄级个体缺乏,中龄级个体减少,成龄级个体增加,种群面临衰退。综上认为,对于二者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小勾儿茶种群幼苗死亡率高,应进行适当疏林提高光照促进幼苗存活,同时减少人为干扰; 毛柄小勾儿茶幼龄级个体严重缺失,应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及时补充幼苗回归保育,避免种群衰退和实现物种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利用。
- 2025,45(1):95-107
    [摘要](252)     [PDF](102) - 单筱涵, 安 康, 周春霞, 张 鑫, 逄玉娟, 李丽霞, 卞福花*
- 异质生境下山东银莲花的转录组分析及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 为探究稀有物种山东银莲花在全光照的山顶灌丛和阴暗的针阔混交林下两种不同生境中的生态适应机制,并开发其EST-SSR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开花期的山东银莲花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取其功能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果表明:(1)转录组测序共得到53 536条Unigenes序列,其中27 448条成功获得注释。(2)差异表达基因5 635个,1 600个在山顶灌丛的山东银莲花中上调表达,其余4 035个下调表达。有2 460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GO数据库2 533个三级条目中,1 051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KEGG数据库的113条代谢通路中。(3)山东银莲花适应于异质生境的代谢通路主要涉及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中lhca5基因上调表达,lhcb1、lhcb2和lhcb3基因下调表达,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中chs、c4h、f3'h、f3h、fls、ans、chi、ccoaomt和hct基因均上调表达。(4)从山东银莲花转录组数据中共获得7 146个SSR位点分布于6 006条Unigenes序列中,共计106种重复基序,优势重复基序为单核苷酸重复。设计合成100对EST-SSR引物中共有68对引物具有有效性,其中11对具有多态性,共扩增24个多态性片段。该研究首次开发了山东银莲花EST-SSR分子标记,为山东银莲花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资源。
- 2025,45(1):108-120
    [摘要](240)     [PDF](84) - 梁喜献1,2, 梁 芳3, 谭长强2*, 黄星月1, 梁诗瑶4
- 氮钙不同配比施肥对濒危植物蚬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濒危(EN)物种。为更好地促进蚬木幼苗的培育繁殖和缓解蚬木的濒危状况,该研究以2年生蚬木扦插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双因素的试验设计方法,通过对其进行氮钙不同配比施肥试验,探讨氮钙不同配比对蚬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对蚬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5(N2Ca2)处理组蚬木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增量最高,表明中氮中钙的施肥处理有利于促进蚬木幼苗的生长发育。(2)T5处理组蚬木幼苗的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均处于最高值,表明中氮中钙的施肥处理有利于促进蚬木幼苗光合产物的运转和积累,并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3)T5处理组蚬木幼苗的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SOD活性均处于最高位置,T8处理组蚬木幼苗的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最低。综合分析蚬木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隶属函数的结果,发现T5(N2Ca2)氮钙协同处理组(即N、Ca的用量分别为每株16 g、24 g)蚬木幼苗的生长表现最佳,为最佳施肥组合。该研究结果为蚬木的高效栽培与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2025,45(1):121-132
    [摘要](254)     [PDF](96) - 潘鑫峰, 邹 蓉*, 唐健民, 韦 霄, 江海都, 杨一山
- 广西青梅幼苗与成年树木光合特性和叶片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 广西青梅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文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仪和真空电子扫描镜对广西青梅幼苗和成年树木光合生理特性与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能力和叶片结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广西青梅光响应拟合的最佳模型。(2)成年树木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显著高于幼苗,而光补偿点(LCP)低于幼苗(P<0.05)。(3)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成年树木(P<0.05)。(4)成年树木叶片的气孔器长轴、气孔面积和气孔密度显著高于幼苗; 成年树木叶片的叶面积和比叶重(SLW)显著(P<0.05)大于幼苗,而比叶面积(SLA)小于幼苗。综上认为,广西青梅具有幼苗喜阴而成年树木喜阳的光合特性。幼苗的光适应能力、光能利用率较弱以及成年树木过度遮阴导致幼苗无法进行充分光合以满足生长需求,是幼苗无法成长为大树的重要原因。在广西就地保护中可通过人为的方式,对乔木层林木进行人工“开窗”,提供相对充足的光源,以利于广西青梅幼苗生长发育成大树及种群更新; 在引种栽培中,广西青梅幼苗时期需要适当的遮阴处理,以及移栽至有一定荫蔽度的环境中。
- 2025,45(1):133-146
    [摘要](266)     [PDF](91) - 王 莹1,2, 丁 涛2,4*, 周龙武2, 邓敏敏3, 杨宇萍3, 刘世男1*
- 元宝山冷杉冬季根际土壤微生物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 为探究海拔对元宝山冷杉(Abies yuanbaoshanensis)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该研究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元宝山冷杉冬季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1)海拔对理化性质影响显著(P<0.05)。(2)海拔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影响显著(P<0.05),随海拔的上升,细菌多样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真菌多样性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3)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全钾、C:N、C:P、N:P是影响微生物结构沿海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P<0.05),土壤全磷、C:P和N:P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沿海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P<0.05)。该研究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为濒危植物元宝山冷杉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完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分布格局提供了数据支撑。
- 2025,45(1):147-160
    [摘要](236)     [PDF](90) - 贵新丽1, 叶储民1, 陈玉凯1*, 张 凯1, 吴庭天2
- 濒危植物油丹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 油丹(Alseodaphnopsis hainanens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探讨油丹种群的生存状况,该文根据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径级代替龄级,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应用种群动态变化指数及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预测该种群的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无论是原生林还是次生林,油丹的种群龄级结构均呈现倒“J”型,各龄级均有个体分布; 与原生林相比,次生林的幼苗数量更多。(2)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油丹种群的动态指数在相邻的龄级间有一定的波动,原生林和次生林的动态指数Vpi和V'pi都大于0,这表明该种群目前是增长型,但种群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抗干扰能力较差; 次生林的抗干扰概率相对较小,表明次生林油丹种群的抗干扰能力强于原生林。(3)静态生命表显示,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油丹种群存活数和个体生命期望值都随着龄级的增加逐渐下降; 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4)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在经历未来2~3个龄级时间后,原生林Ⅲ龄级的个体数出现下滑; 在经历未来2个龄级时间后,次生林Ⅲ龄级的个体数出现下滑; 在经历未来5个龄级时间后,原生林和次生林中所有龄级个体数均呈稳定增长。综上认为,不管是原生林还是次生林,油丹种群均为增长型,种群处于波动状态,对外界干扰敏感; 种群幼龄个体能补充各龄级个体死亡造成的损失,维持种群稳定性。为促进油丹种群自然更新,应加强就地保护措施,深入开展幼苗更新、繁育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等工作,同时可以采取适度的人为措施,提高幼苗到幼树的转化率,促进油丹种群数量增长。
- 2025,45(1):161-171
    [摘要](264)     [PDF](84) - 孟 静1, 叶 星1, 林鹏程1, 杜和艳1, 胡星强1, 曹雪叶1, 王 环2, 师生波2, 沈建伟2, 周党卫1,2*
- 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尿泡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含量及分析
- 马尿泡是一种濒危高山植物,产于青藏高原,托烷类生物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马尿泡的根、种子和全草都可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为探究茉莉酸甲酯诱导下马尿泡根系分泌物的变化,该研究采用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0、15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处理3 d和7 d的马尿泡根系分泌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0、15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处理3 d和7 d后,马尿泡根系分泌物含量具有明显差异。(2)与空白处理相比,15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处理后,根系分泌物数量明显增加。(3)马尿泡根系分泌物主要参与的KEGG通路有α-亚麻酸代谢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赖氨酸生物合成通路。综上认为,茉莉酸甲酯诱导影响了马尿泡根系的代谢,改变了马尿泡根系分泌物的含量和数量。该研究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初步揭示了参与马尿泡根系应答茉莉酸甲酯诱导分泌的关键代谢物,为进一步了解在茉莉酸甲酯诱导下高山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和代谢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马尿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提供了新思路。
- 2025,45(1):172-184
    [摘要](250)     [PDF](93) - 唐 凤1,2, 李媛媛2, 杨乃坤3*, 周 泉4, 刘海燕2, 邹天才5
-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的种群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研究
-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系山茶属下接受物种名称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的异名,是贵州省自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物种稀有濒危。为探究贵州红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关联性特征,该研究在实地踏查基础上,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种群各生长阶段植株分布特点及关联性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红山茶种群各发育阶段植株在较小尺度下均为集群分布,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个体间聚集程度逐步降低,呈现出由集群分布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的趋势,具有显著的小尺度聚集、大尺度随机的基本特征。(2)小尺度下,植株相互庇佑提高种群存活率,种群各相邻年龄阶段植株均表现出正相关,其相关性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并走向负相关; 中-大尺度下,中龄、成年植株抑制林下更新以保障其生长优势。物种发育原始、生境资源竞争压力大、种内自疏牵制性强及生境干扰等因素,是贵州红山茶种群因难于扩散而呈狭窄分布特征以及物种稀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自然分布种群生境条件、疏林结构适当调整以及物种迁地保育和育苗回归栽培是保障贵州红山茶种群稳定繁衍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贵州红山茶植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了种质基础和科学依据,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研究植物种群发育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2025,45(1):185-196
    [摘要](254)     [PDF](100) - 桂慧颖, 方发之*, 黎肇家, 张晓凤, 麦有专
- 海南吊罗山濒危植物美丽火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 美丽火桐(Firmiana pulcherrima)是中国特有种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于海南中部热带雨林区。为厘清美丽火桐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吊罗山美丽火桐天然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构建种群龄级结构,通过静态生命表、动态量化分析等方法分析该种群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潜力。结果表明:(1)美丽火桐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忽略外部干扰时整个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pi)大于考虑外部干扰时整个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pi)且都大于0,种群对完全随机干扰所承担的最大风险概率(Pmax)为1.82%,种群龄级结构完整,抗干扰能力弱,增长性和稳定性差。(2)该种群生命期望在第Ⅱ龄级达到最大值,随龄级增加而减小,死亡率和消失率均在第I、第Ⅶ和第Ⅸ龄级有峰值,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3)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具有早期锐减、中后期趋于稳定的特点。(4)经过未来3个、6个、9个龄级时间后,除第Ⅳ和第Ⅷ龄级外,其余龄级个体数均有增多,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综上认为,强烈的光环境筛和种间竞争是导致吊罗山美丽火桐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适度间苗和修枝、强化种群及生境保护、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及回归种群扩充等措施,促进美丽火桐种群增长和种群恢复。
- 2025,45(1):197-206
    [摘要](254)     [PDF](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