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广西植物》2020年第4期
P. 71

http:/ / www.guihaia-journal.com
                 Guihaia  Apr. 2020ꎬ 40(4): 509-517

   DOI: 10.11931/ guihaia.gxzw201812036
   樊航ꎬ 冉娜ꎬ 李安定ꎬ 等. 西番莲 PeERG 基因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J]. 广西植物ꎬ 2020ꎬ 40(4): 509-517.
   FAN Hꎬ RAN Nꎬ LI ADꎬ et al. Cloning and expression pattern analysis of PeERG gene from Passiflora edulis [J]. Guihaiaꎬ 2020ꎬ 40(4):
   509-517.

            西番莲 PeERG 基因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樊  航     1ꎬ2 ꎬ 冉  娜   1ꎬ2 ꎬ 李安定     3ꎬ4 ꎬ 张洪亮 ꎬ 胥  猛          1ꎬ2∗
                                                                    4
             ( 1. 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ꎬ 南京 210037ꎻ 2. 南京林业大学 林学院ꎬ 南京 210037ꎻ
                    3. 贵州科学院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ꎬ 贵阳 550001ꎻ 4. 贵州科学院ꎬ 贵阳 550001 )
       摘  要: ERA(Eecherichia coli Ras ̄like protein)蛋白是与已知异三聚体 G 蛋白和小分子 G 蛋白不同的一种新

       的 GTP 结合蛋白ꎮ 为了在木本植物中开展其同源基因 ERG(ERA ̄like GTPase)克隆和功能验证的相关研究ꎬ
       该文首次在西番莲新品种‘平塘 1 号’ 中采用 cDNA 末端快速克隆( RACE) 技术克隆鉴定 1 个 ERG 基因ꎮ
       结果表明:西番莲 PeERG 基因 cDNA 全长为 1 518 bpꎬ包括 1 260 bp 的开放阅读框、38 bp 的 5′-端非翻译区
       和 220 bp 的 3′-端非翻译区ꎬ该基因编码蛋白由 42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ꎬ其二级结构含有丰富的 α-螺旋和

       延伸链ꎮ PeERG 蛋白不含跨膜区域ꎬ也不存在信号肽酶切位点ꎬ既在其 N 端有典型的 GTPase 保守结构域
       (GTPase domain)又在其 C 端有独特的 RNA 结合结构域( KH domain)ꎮ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ꎬ西番莲
       PeERG 蛋白和水稻 OsERG1、拟南芥 AtERG1、大肠杆菌 ERA 位于同一进化分枝ꎮ 实时定量 PCR 检测揭示
       PeERG 基因在西番莲根、茎、叶、花、果中均有表达ꎬ叶中表达最高ꎻ同时该基因响应低温胁迫信号ꎬ其表达呈
       动态变化模式ꎮ 该研究首次鉴定和描述了木本植物西番莲的 ERG 基因ꎬ为深入挖掘西番莲特异基因资源
       提供参考ꎬ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究 ERG 基因在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ꎮ
       关键词: ERA 蛋白ꎬ 西番莲ꎬ RACEꎬ 表达模式ꎬ G 蛋白ꎬ 低温胁迫
       中图分类号: Q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142(2020)04 ̄0509 ̄0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loning and expression pattern analysis of PeERG

                             gene from Passiflora edulis



                      1ꎬ2          1ꎬ2             3ꎬ4                     4            1ꎬ2∗
           FAN Hang ꎬ RAN Na ꎬ LI Anding ꎬ ZHANG Hongliang ꎬ XU Meng
       ( 1. Co ̄Innovatio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ꎬ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ꎬ Nanjing 210037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Forestryꎬ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ꎬ Nanjing 210037ꎬ Chinaꎻ 3. 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sꎬ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ꎬ Guiyang 550001ꎬ Chinaꎻ 4.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ꎬ Guiyang 550001ꎬ China )


    收稿日期: 2019-03-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576)ꎻ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6]2525ꎬ [2017]5720 ̄003ꎬ [2017]2570 ̄2)ꎻ 广州市科技
    计划项目(201604020006)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960576)ꎻ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 ̄
    gram of Guizhou ( [ 2016 ] 2525ꎬ [ 2017 ] 5720 ̄003ꎬ [ 2017 ] 2570 ̄2 )ꎻ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Guangzhou
    (201604020006)]ꎮ
    作者简介: 樊航(1994-)ꎬ女ꎬ河南义马人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林木生物技术研究ꎬ(E ̄mail)fanhang_gz@ 163.comꎮ
   ∗
    通信作者: 胥猛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ꎬ(E ̄mail)xum@ njfu.edu.cnꎬ mengxu412@ 126.comꎮ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