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广西植物》2024年第12期
P. 129

12 期                         沈颖等: 血叶兰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 2 8 7

                                                                                                         ̄1
                 化合物 13  白色结晶(氯仿)ꎬmp 136 ~ 140 ℃ꎬ              型ꎬ以槲皮素 [ IC = (9.32±0.36) μmolL ] 为
                                                                               50
                                                         +                                                 ̄1
            分子式为 C H OꎬESI ̄MS m/ z: 415.7 [M + H] ꎮ            阳性对照ꎮ 初筛时化合物浓度为 100 μmolL ꎬ
                       29  50
            1                                                  对抑制率大于 50%(图 3:A) 的苯丙素类化合物 1
             H ̄NMR (500 MHzꎬ CDCl ) δ : 3.55 (1Hꎬ ttꎬ J =
                                    3   H
            11.5ꎬ 4.8 Hzꎬ H ̄3)ꎬ 5.37 (1Hꎬ mꎬ H ̄6)ꎬ 1.03        和化合物 2 进行复筛ꎬ测得其 IC 值分别为( 37.
                                                                                              50
                                                                                                          ̄1
                                                                                 ̄1
            (3Hꎬ sꎬ H ̄19)ꎬ 0.94 (3Hꎬ dꎬ J = 6.6 Hzꎬ H ̄21)ꎬ     76±2.68) μmolL 和(53.14±1.63) μmolL ꎮ
            0.86 (3Hꎬ tꎬ J = 7.5 Hzꎬ H ̄29)ꎬ 0.85 (3Hꎬ dꎬ J =       用 DPPH 法对血叶兰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1-
            6.8 Hzꎬ H ̄27)ꎬ 0.82 (3Hꎬ dꎬ J = 6.8 Hzꎬ H ̄26)ꎬ     12 进 行 抗 氧 化 作 用 测 试ꎬ 以 维 生 素 C [ IC        =
                                                                                                         50
                                      13                                            ̄1
            0. 71 ( 3Hꎬ sꎬ H ̄18 )ꎻ     C ̄NMR ( 125 MHzꎬ        (6.01±0.17) μgmL ]为阳性对照ꎮ 先对化合物
                                                                                            ̄1
            CDCl ) δ : 140.9 (C ̄5)ꎬ 121.9 (C ̄6)ꎬ 72.0 ( C ̄     进行初筛ꎬ浓度为 200 μgmL ꎬ继而对清除率大
                 3   C
            3)ꎬ 56. 9 ( C ̄14)ꎬ 56. 2 ( C ̄17)ꎬ 50. 3 ( C ̄9)ꎬ    于 50%(图 3:B) 的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进行复
            46.0 (C ̄24)ꎬ 42.5 (C ̄13)ꎬ 42.4 (C ̄4)ꎬ 39.9 (C ̄     筛ꎬ测得其 IC 值分别为(51.22±1.07) μgmL              ̄1
                                                                           50
                                                                                       ̄1
            12)ꎬ 37.4 ( C ̄1)ꎬ 36. 7 ( C ̄10)ꎬ 36. 3 ( C ̄20)ꎬ    和(79.22±7.44) μgmL ꎮ 用 TEAC 法对分离得
            34.1 (C ̄22)ꎬ 32.1 (C ̄8)ꎬ 32.0 (C ̄7)ꎬ 31.8 ( C ̄     到的化合物 1-12 进行抗氧化作用测试ꎬ以 trolox
                                                                                            ̄1
            2)ꎬ 29.3 ( C ̄23)ꎬ 28. 4 ( C ̄16)ꎬ 26. 6 ( C ̄25)ꎬ    [IC = (34.65±0.53) μgmL ] 为阳性对照ꎮ 先
                                                                  50
                                                                                                     ̄1
            24.5 ( C ̄15)ꎬ 23. 2 ( C ̄28)ꎬ 21. 2 ( C ̄11)ꎬ 20. 0  对化合物进行初筛ꎬ浓度为 200 μgmL ꎬ再对清
            (C ̄27)ꎬ 19. 6 ( C ̄19)ꎬ 19. 2 ( C ̄21)ꎬ 18. 9 ( C ̄   除率大于 50%(图 3:C) 的化合物进行复筛ꎬ并测
            26)ꎬ 12.1 (C ̄18)ꎬ 12.0 ( C ̄29)ꎮ 以上数据与文             定其 IC 值ꎮ 其结果表明ꎬ化合物 7、化合物 9 和
                                                                      50
            献(徐寅鹏等ꎬ 2013) 报道的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                         化合物 12 均具有清除 ABTS 自由基的能力ꎬ其
                                                                                           +
            合物 13 为 β ̄谷甾醇ꎮ                                     IC 值分别为 ( 41. 36 ± 0. 40) μg mL 、( 56. 23 ±
                                                                                                   ̄1
                                                                 50
                 化合 物 14   白 色 粉 末 ( 氯 仿)ꎬ 分 子 式 为             3.39) μgmL 和(50.72±2.24) μgmL ꎻ苯丙
                                                                             ̄1
                                                                                                       ̄1
                                                 +  1
            C H O ꎬESI ̄MS m / z: 229.4 [ M + H] ꎮ H ̄NMR        素类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则表现出较强的活性ꎬ其
              14  28  2
            (500 MHzꎬ CDCl ) δ : 2.37 (2Hꎬ tꎬ J = 7.5 Hzꎬ                                          ̄1
                            3   H                              IC 值分 别 为 ( 2. 21 ± 0. 01) μg  mL 和 ( 3. 58 ±
                                                                 50
            α ̄CH )ꎬ 1. 65 ( 2Hꎬ mꎬ β ̄CH )ꎬ 0. 90 ( 3Hꎬ tꎬ                    ̄1
                 2                       2                     0.17) μgmL ꎮ 化合物 7、化合物 9 和化合物 12
            J = 6.9Hzꎬ 14 ̄CH )ꎻ  13 C ̄NMR (125 MHzꎬ CDCl )     在 DPPH 法测试中未检测到抗氧化能力ꎬ可能是
                             3                          3
            δ : 179. 4 ( C ̄1)ꎬ 34. 1 ( C ̄2)ꎬ 32. 1 ( C ̄12 )ꎬ   由于不同检测方法中化合物对不同的自由基清除
             C
            29.9 ~ 29.2 ( C ̄4 ~ 11)ꎬ 24.8 ( C ̄3)ꎬ 22.1 ( C ̄    力不同ꎬ因此有待进一步用其他方法验证ꎮ
            13)ꎬ 14.3 ( C ̄14)ꎮ 以 上 数 据 与 文 献 ( 郭 华 等ꎬ
            2018)报道的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 14 为肉豆                         3  讨论与结论
            蔻酸ꎮ
                 化合物 15  白色晶体(氯仿)ꎬmp 61 ~ 62.5 ℃ꎬ                  对血叶兰的石油醚萃取相进行 GC ̄MS 分析结
                                                         +
            分子式为 C H O ꎬESI ̄MS m/ z: 257.4 [M + H] ꎮ           果显示其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为棕榈酸甲酯
                      16  32  2
            1                                                  (13. 50%)、 亚 油 酸 甲 酯 ( 12. 73%)、 亚 麻 酸 甲 酯
             H ̄NMR (500 MHzꎬ CDCl ) δ : 2.37 (2Hꎬ tꎬ J =
                                    3   H
            7.5 Hzꎬ H ̄2)ꎬ 1.65 (2Hꎬ mꎬ H ̄3)ꎬ 1.25 (24Hꎬ        (8.74%)、2 ̄单棕榈酸甘油(5.28%)ꎬ占相对含量
            mꎬ 12×CH ꎬ H ̄4 ~ 15)ꎬ 0.91 (3Hꎬ tdꎬ J = 6.8ꎬ       的 40.25%ꎬ均为脂肪酸类化合物ꎮ
                      2
                            13                                     从血叶兰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鉴定了 15
            4.7 Hzꎬ H ̄16)ꎻ   C ̄NMR (125 MHzꎬ CDCl ) δ :
                                                    3   C
            179.8 ( C ̄1)ꎬ 34.2 ( C ̄2)ꎬ 32.1 ( C ̄3)ꎬ 29.9 ~     个化合物ꎬ 分 别 是 罗 汉 松 脂 素 ( 1)、 ( +) ̄松 脂 素
            29.2 ( C ̄4 ~ 13)ꎬ 24. 8 ( C ̄14)ꎬ 22. 8 ( C ̄15)ꎬ    (2)、callyspongidipeptide A(3)、环 ̄ [( S) ̄脯氨酸 ̄
            14.3 (C ̄16)ꎮ 以上数据与文献(郭华等ꎬ 2018)报                   (R) ̄亮氨酸](4)、epi ̄boscialin(5)、对苯二甲酸二
            道的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 15 为棕榈酸ꎮ                             丁酯(6)、对香豆酸甲酯(7)、对羟基苯乙酮(8)、
            2.3 生物活性测试                                         对羟基苯甲醇( 9)、对羟基苯甲醛( 10)、香草醛
                 对化合物 1-6 和化合物 8-12 进行抗炎活性                     (11)、4 ̄(甲氧基甲基)苯酚(12)、β ̄谷甾醇(13)、
            筛选ꎬ以抑制 LPS 诱导 RAW 264.7 产生 NO 为模                   肉豆蔻酸(14)和棕榈酸(15)ꎬ 均为首次从血叶兰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