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广西植物》2023年第3期
P. 149

3 期              陈美凤等: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对喀斯特坡地坡位与灌木物种的响应                                            5 4 9

            用土壤 AMF 和植物的共生关系ꎬ促进喀斯特峰丛                           旺季 7—8 月 进 行 植 被 调 查ꎬ 调 查 样 方 内 胸 径
            洼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ꎮ                                      (DBH)≥1 cm 的木本植物(包括藤本)ꎬ记录其种
                                                               名、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ꎻ对胸径 DBH< 1 cm 的
            1  材料与方法                                           乔木和灌木幼苗以及草本层植物ꎬ简要记录其种
                                                               名、株数、高度、盖度等特征ꎬ并计算物种的重要
            1.1 研究区概况                                          值ꎬ即重要值 = (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 3
                 本研究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环 江 毛 南 族                       (郑生猛等ꎬ2016ꎻ王志学等ꎬ2021)ꎮ
            自治县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                               1.3 目标植物的选择和样品采集

            木 连 峰 丛 洼 地 小 流 域 ( 108° 18′—108° 19′ E、               在上述样地中ꎬ选择共有优势种黄荆、红背山
            24°43′—24°44′ N) 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ꎬ年平                     麻杆、火棘作为目标植物ꎬ每个样地中同一物种选

            均气 温 为 13 ℃ ꎬ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为 800 ~ 1 500            择 4 株生长良好、胸径一致( ±0.05 cm) 的植株ꎬ挖
            mmꎬ降水 的 季 节 分 配 差 异 大ꎬ 夏 季 雨 量 较 为 集               取植物根系ꎮ 选择直径小于 2 mm 的细根( 梁月明
            中ꎬ冬季干旱少雨ꎻ主要土壤类型为石灰土ꎬ坡地                             等ꎬ2021)ꎬ充分混匀ꎬ取 20 g 置于塑料自封袋内ꎬ

            植被以灌丛为主ꎮ                                           暂存于低温冰盒ꎬ24 h 带回实验室ꎮ 根系先用清
            1.2 样地设置和植被调查                                      水冲洗 2 ~ 3 次ꎬ洗去表面附着的土壤ꎬ再用蒸馏水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ꎬ于研究区内选择                           冲洗 2 ~ 3 次ꎬ4 ℃ 保存( 石国玺 等ꎬ2017)ꎬ用 于
            坡向一致( 均为西南向)、海拔高度相近且植被群                            AMF 侵染率测定ꎮ
            落相似度较高的坡地设置 3 条样线ꎬ并分别于上、                               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0 ~ 20 cm) 的土壤:将
            中、下 3 个坡位先设置灌丛群落调查样地(10 m ×                        每个 10 m × 10 m 的样地划分为 2 m × 2 m 的 25
            10 m)ꎬ同一样线不同坡位间样地的垂直落差为                            个格子ꎬ在每个格子顶点用土钻进行采样ꎬ共 36
            28 ~ 46 m( 样地详细信息见表 1)ꎮ 用全站仪将每                     个点ꎬ充分混匀ꎬ用四分法分出 500 g 用于土壤理
            个样地再划分为 4 个小样方(5 m × 5 m)ꎬ于生长                      化性质测定ꎮ


                                                 表 1  本研究样地的概况
                                           Tabl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sample plots
                                                                                         典型灌木物种的重要值
                   坡位                  经度和纬度                   坡度            海拔
                                                                                         Importance value of typical
                Slope position      Latitude and longitude   Slope (°)     Altitude (m)
                                                                                             shrub species
                  1 号上坡           108°19′28″ E、 24°44′4″ N      37            364         16.41 、 7.15 、 2.08 a
                                                                                              b
                                                                                                   c
                 No. 1 upper
                  1 号中坡           108°19′30″ E、 24°44′35″ N     33            325         11.69 、 10.53 、 8.85 a
                                                                                                   b
                                                                                             c
                 No. 1 middle
                  1 号下坡           108°19′33″ E、 24°44′35″ N     30            282         26.10 、 13.23 、 6.71 c
                                                                                             a
                                                                                                   b
                 No. 1 lower
                  2 号上坡            108°19′4″ E、 24°44′0″ N      36            376         15.44 、 12.88 、 7.73 a
                                                                                                   c
                                                                                             b
                 No. 2 upper
                  2 号中坡            108°19′5″ E、 24°44′3″ N      34            334         17.46 、 4.51 、 3.48 c
                                                                                              a
                                                                                                   b
                 No. 2 middle
                  2 号下坡           108°19′31″ E、 24°44′0″ N      29            306         29.91 、 29.38 、 9.16  b
                                                                                             c
                                                                                                   a
                 No. 2 lower
                  3 号上坡           108°18′56″ E、 24°43′21″ N     39            353         8.45 、 6.23 、 5.77 a
                                                                                                   c
                                                                                             b
                 No. 3 upper
                  3 号中坡           108°18′46″ E、 24°43′30″ N     32            307         12.86 、 6.74 、 2.50 c
                                                                                                   b
                                                                                              a
                 No. 3 middle
                  3 号下坡           108°18′47″ E、 24°43′31″ N     30            278         12.88 、 3.71 、 3.62 c
                                                                                              a
                                                                                                   b
                 No. 3 lower
                 a         b              c
              注:   表示黄荆ꎬ    表示红背山麻杆ꎬ       表示火棘ꎮ
                   a                 b                      c
              Note:  indicates Vitex negundoꎬ  indicates Alchornea trewioidesꎬ  indicates Pyracantha fortuneana.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