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广西植物》2020年第1期
P. 95

1 期                    谭庆琴等: 传统傣药竹叶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9 1

   群ꎬ其形成机制推测应该有两种方式( Freudestein                     单子叶型和双子叶型ꎬ以及中层缺失仅有 3 层花
   & Rasmussenꎬ 1996)ꎮ 一种是早期花药发育时ꎬ每                  药壁的简化型( Davisꎬ 1966ꎻ Johri et al.ꎬ 1992ꎻ胡
   个药室分别沿极面和赤道面分化出两条纵横交错                             适宜ꎬ1982ꎬ 2005)ꎮ 上述四种基本类型中ꎬ双子
   的不育隔膜组织ꎬ最终发育为 4 个短棒状花粉团ꎬ                          叶型最常见ꎬ在研究过的胚胎学被子植物中约占
   例如一种虾脊兰(Calanthe rubens)、香花毛兰( Eria               80%ꎬ出现在大部分双子叶植物中ꎮ 单子叶型较少
   javanica)和矮柱兰( Thelasis pygmaea)ꎮ 另一种可            见ꎬ出现在大部分单子叶植物中ꎬ偶见部分双子叶
   能是早期花药发育过程中ꎬ每个药室的孢原细胞                             植物ꎬ如毒药树属(Sladenia)(Li et al.ꎬ 2003)ꎮ 基
   组织沿极面观分化出两条十字交叉的纵向不育隔                             本型和简化型最少见ꎬ只出现于部分植物家族中ꎮ
   膜组织ꎬ最终发育为 4 对长棍棒状花粉团ꎮ 显然ꎬ                             竹叶兰的花药壁有 6 ~ 7 层ꎬ属于多层型ꎬ进一
   本文研究结果证实了了竹叶兰 8 个花粉团的形成                           步证实和补充了兰科的花药壁发育类型有 2 种:
   机制符合后者ꎮ                                           单子叶型和多层型ꎮ 长期以来ꎬ兰科花药壁发育
       本研究还揭示了竹叶兰 4 个花粉团成簇的形                         模式均被描述为具有 4 层细胞的单子叶型ꎬ被认
   成机制是因为花药发育成熟时ꎬ靠近药室开裂处                             为是该科稳定的分类学特征(Davisꎬ 1966ꎻ Johri et
   的隔膜组织降解较快而且彻底ꎬ才形成了基部粘                             al.ꎬ 1992ꎻ胡适宜ꎬ 1982ꎬ 2005)ꎮ 它在兰亚科的
   合在一起的簇状花粉团ꎮ 这一点尚未有其他研究                            斑叶兰属( Goodyera) ( Soodꎬ 1988ꎻ Kant & Goelꎬ
   资料报道(Freudestein & Rasmussenꎬ 1996)ꎮ 事实           2013)、玉凤花属(Habenaria)(Soodꎬ 1986) 和树兰
   上ꎬ在树兰亚科的 8 个花粉团的类群中ꎬ尤其是和                          亚科 的 Microstylis ( Soodꎬ 1985ꎬ 1986 )、 沼 兰 属
   竹叶兰属相关的白及亚族( Subtrib. Bletillinae)、拟              ( Malaxis) ( Soodꎬ 1992ꎻ Kant & Hossainꎬ 2010ꎻ
   白 及 亚 族 ( Subtrib. Bletlinae ) 和 筒 瓣 兰 亚 族        Gurudevaꎬ 2015)和巾唇兰属( Pennilabium) ( 李璐
   (Subtrib. Anthogoniinae) 等ꎬ均存在着花粉团柄的              等ꎬ2020)等类群中比较普遍ꎮ 然而ꎬ除了单子叶
   有无、或粘性物质的有无等形成的 2 簇或 4 簇花粉                        型外ꎬ部分兰科的花药壁可达 5 ~ 7 层以上ꎬ被称为
   团的不确定描述( 陈心启等ꎬ1999)ꎮ 具有 8 个花                      多层型( Soodꎬ 1989)ꎬ目前仅出现在兰科ꎮ 事实
   粉团的蕾丽兰属( Laelia)ꎬ因有花粉团柄的存在ꎬ                       上ꎬ多层型花药壁的早期描述出现在树兰亚科的
   可描述为 8 个独立的花粉团或 2 对 4 深裂的花粉                       石斛属(Dendrobium)和万代兰属(Vanda) ( Swamyꎬ
   团ꎬ这需要对花粉团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解剖方可                             1949)、竹叶兰属( Raoꎬ 1965) 及其近缘属 Brome ̄
   准确 判 断 ( Freudestein & Rasmussenꎬ 1996)ꎮ 显        headia (Jeyanayaghy & Raoꎬ 1966)ꎬ后来在杓兰亚
   然ꎬ竹叶兰属的 4 个花粉团粘结成簇ꎬ没有通过其                          科的杓兰( Cypripedium cordigerum) ( Sood & Raoꎬ
   他组织如花粉团柄或其他来源的粘性物质ꎬ而是                             1988ꎻ Kantꎬ 2011)等有明确记载ꎮ 随着它在羊耳
   花粉团基部的次生融合构成的ꎮ 从某种意义上来                            蒜属(Liparis)的首次命名和描述(Soodꎬ 1989)ꎬ多
   说ꎬ4 个花粉团粘结成簇ꎬ并非是因为小孢子囊组                           层型花药壁在树兰亚科的兰属(Cymbidium) ( Kant
   织的 4 深裂而造成的ꎬ而是通过不育隔膜组织的                           et al.ꎬ 2013)、 苞 舌 兰 属 ( Spathoglottis) ( Sriyot et
   纵横交错分割成 4 个次生小孢子囊ꎬ后在发育成                           al.ꎬ 2015)和万代兰属( Vanda) ( 张锦等ꎬ2019) 陆
   熟时ꎬ由于隔膜组织的部分降解ꎬ再次融合成 4 个                          续报道ꎮ 从上述研究资料可以看出ꎬ尽管单子叶
   一簇ꎮ 因此ꎬ通过形态解剖发育学ꎬ比较兰科不同                           型和多层型在杓兰亚科、树兰亚科和兰亚科中均
   数目和形态花粉团的形成机制ꎬ对于亚科内不同                             有报道ꎬ但同一个属的花药壁发育类型是稳定的ꎮ
   族、亚族和属的界定和亲缘关系的澄清有着极大                             随着新资料的不断积累ꎬ兰科花药壁发育类型的

   的分类学意义(Freudestein & Rasmussenꎬ 1996)ꎮ            分类系统学意义将会得到更好的理解ꎮ
   3.3 竹叶兰多层型花药壁发育模式及分类学意义                           3.4 竹叶兰属的同时型胞质分裂和小孢子四分体
       被子植物中ꎬ花药壁的层数和来源在属级以                           排列的系统分类学意义
   上的分类系统中是稳定的ꎬ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                                 竹叶兰属的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同时型胞质分
   义(Davisꎬ 1966ꎻ Johri et al.ꎬ 1992)ꎮ 根据花药壁         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左右对称和十字交叉型的小
   的层数和中层细胞的来源ꎬ可分为具有 5 层且包                           孢子四分体ꎬ与其他大部分研究过的兰科植物的
   含 2 层中层的基本型ꎬ具有 4 层但中层来源不同的                        特征相似( Swamyꎬ 1949ꎻJorhri et al.ꎬ 1992ꎻSriyot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