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广西植物》2020年第8期
P. 111
1 1 6 6 广 西 植 物 40 卷
观光木和山白兰倾向于提高地上部分茎生物量的 比叶面积在调控植物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ꎬ
投入ꎬ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碳素同化器官( 魏巍 尤其是在碳同化及分配上( 魏巍等ꎬ2017)ꎮ 随着
等ꎬ2017)ꎬ以利于茎向上和向外伸长ꎬ增加对光能 光照强度的减弱ꎬ麻栎和刺槐( 徐飞等ꎬ2010) 的比
的捕获和利用而获得更多能量ꎮ 灰木莲在适度遮 叶面积增加ꎻ台湾桤木(刘柿良等ꎬ2013) 的比叶面
阴下ꎬ增加根吸收器官生物量的投入ꎬ以利于吸收 积呈先增后降趋势ꎻ红椿的比叶面积无明显变化
器官汲取更多的水分ꎬ适应较弱的光强ꎬ但遮阴强 (梁俊林等ꎬ2019)ꎮ 植株根据自身的特质调整叶
度加大(24.9% NS) 时ꎬ根、茎、叶生物量均减少ꎬ 片形态特征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植物利用光能
这是灰木莲幼苗作出了形态调整策略以适应过弱 的能力ꎬ适 应 变 化 的 光 环 境ꎮ 比 较 观 光 木、山 白
的光强ꎮ 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灰木莲与观 兰、灰木莲幼苗在遮阴条件下的比叶面积发现ꎬ观
光木、山白兰对生境的要求不同ꎮ 观光木有一定 光木的比叶面积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先增后
的耐旱性(程世等ꎬ2008)ꎬ树冠浓密且萌生能力较 减ꎻ灰木莲的比叶面积显著减小ꎻ山白兰的比叶面
强(马朝明等ꎬ2017)ꎻ山白兰对肥力要求不严ꎬ在 积差异不显著ꎮ 这表明遮阴对山白兰的比叶面积
贫瘠的山脊也能生长良好( 申礼凤等ꎬ2011)ꎻ灰木 影响不大ꎻ观光木在适度遮阴条件下ꎬ其叶片吸收
莲喜温暖湿润的环境ꎬ不耐脊薄及干旱立地( 魏国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ꎬ叶生物量减少ꎬ比叶面积增
余等ꎬ2017)ꎮ 可见ꎬ灰木莲对生存环境较观光木、 加ꎻ灰木莲在适度遮阴条件下ꎬ叶片合成的有机物
山白兰严格ꎬ不耐旱ꎬ对环境的湿润度较敏感ꎬ因 增加ꎬ使叶片中的生物量增加ꎬ比叶面积减小( 梁
而在同等条件下遮阴时ꎬ增加根生物量以吸收更 俊林等ꎬ2019)ꎮ 但随着遮阴程度的继续增加ꎬ观
多的水分ꎮ 光木在过度遮阴(24.9% NS) 时ꎬ叶生物量无明显
3.3 幼苗的形态适应性 变化ꎬ叶面积减小ꎬ比叶面积减小ꎻ灰木莲在过度
株高及地径的增长量是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
遮阴(24.9% NS) 时ꎬ叶生物量下降ꎬ叶面积减小ꎬ
一项 重 要 指 标 ( 刘 从 等ꎬ 2018)ꎮ 本 研 究 中ꎬ 在
比叶面积减小ꎮ
72.3% NS 光照条件下ꎬ观光木、山白兰、灰木莲幼 综上所述ꎬ过强或过弱的光照环境限制了观
苗的株高及地径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ꎮ 这与徐飞 光木、山白兰和灰木莲株高及地径的生长ꎬ在人工
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ꎬ即中等强度的光照环 育苗及管理时应给予适度遮阴ꎬ以保证其处于较
境适宜木本植物幼苗的生长ꎬ而过强的光照则会
佳的光照环境ꎮ 这三种木兰科植物对低光环境响
抑制幼苗的生长ꎮ 因为木本植物的能量来源于光
应和适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叶
合作用ꎬ光强的增加能加速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
的形态特征上ꎮ 三者在遮阴环境下表现出相似的
累ꎬ然而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强度会制约植物幼苗
光能利 用 策 略 体 现 在 光 合 特 性 上ꎬ 其 通 过 降 低
的生物量积累(陈圣宾等ꎬ2005)ꎮ 一方面ꎬ全光照
P max 、LSP、LCP、R 、T ꎬ增加叶绿素含量来增大光合
r
d
类似于日常午间的高光强ꎬ其光照强度超出了幼
能力ꎬ在适度遮阴时能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株高、
苗所能利用的光能范围ꎬ处于幼苗时期的观光木、
地径来增大光合能力ꎮ
山白兰和灰木莲植株缺乏完善的光能利用和保护
的机制系统ꎬ其光合速率下降ꎬ限制了株高及地径
的增长(徐飞等ꎬ2010)ꎮ 另一方面ꎬ在全光条件下 参考文献:
高温影响植物体内酶的活性ꎬ光合速率降低( 马英
ATANASOVA Lꎬ STEFANOV Dꎬ YORDANOV Iꎬ et al.ꎬ
姿等ꎬ2013)ꎬ三种木兰科植物幼苗的生长速率减
2003. Compa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photosyn ̄
慢ꎬ从而制约了株高及地径的增长ꎮ 可见ꎬ轻度的 thesis of sun and shade leaves from normal and pendulum
遮阴(72.3% NS) 有利于观光木、山白兰和灰木莲 walnut ( Juglans regia L.) trees [ J]. Photosyntheticaꎬ
41(2): 289-292.
幼苗株高及地径的增长ꎬ在人工育苗及管理时应
CAI JGꎬ WEI MQꎬ ZHANG Yꎬ et al.ꎬ 2017. Effects of shading
给予适度的遮阴ꎬ以保证其处于较佳的光照环境ꎮ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