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广西植物》2023年第12期
P. 146

2 3 1 2                                广  西  植  物                                         43 卷
            进行石蜡切片制作ꎬ每个处理重复 3 次ꎮ                               2.3 外源 SA 对低温胁迫下火龙果幼苗叶片抗氧化
            1.2.4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 2019 统计软件对试验                  酶活性的影响
            数据进行整理ꎬSPSS 25.0 软件(Duncan 法)进行方                       由图 4 可知ꎬCS 组叶片中 CAT、GST、SOD 的
            差分析ꎬOrigin 9.0 软件绘图ꎬ不同字母表示各试验                      活性分别在低温胁迫 3、6、9 d 开始显著低于常温

            差异显著(P<0.05)ꎮ                                      培养 CK 组ꎻCS 组叶片中 POD 活性在胁迫第 3、第
                                                               12 天显著低于 CK 组ꎮ 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
            2  结果与分析                                           长ꎬCS 组火龙果幼苗叶片中 SOD、POD、GST 的活

                                                               性先升后降ꎬCAT 活性一直下降ꎮ
            2.1 外源 SA 对低温胁迫下火龙果幼苗寒害症状的                             低温 胁 迫 3 d 后ꎬ SA 处 理 组 叶 片 中 SOD、
            影响                                                 POD、CAT 和 GST 的活性均高于 CS 组ꎬ并且随着
                 由图 1 可知ꎬ按叶片表观及细胞形态将火龙果                        SA 浓度的增加均先升后降ꎻSA2 组 SOD、GST 的活
            幼苗叶片低温冷害症状的等级划分为 0 级、Ⅰ级                            性均显著高于其他 SA 处理组ꎬSA1 组 POD 活性显
            和Ⅱ级ꎮ 0 级症状的叶片肥厚、饱满、光滑、呈现绿                          著高于其他 SA 处理组ꎬSA3 组 CAT 活性显著高于
            色(图 1:A)ꎻ叶绿素均匀分布、细胞边缘清晰、气                          其他 SA 处理组ꎮ 这表明 SA 喷施处理能显著提高
            孔明显( 图 1:D)ꎻ角质层完整、细胞排列紧密、水                         低温胁迫下火龙果幼苗叶片的 SOD、POD、CAT 和
            分充足( 图 1:G)ꎮ Ⅰ级症状的叶片发软下垂、水                         GST 的活性ꎬSA2 处理对提高 SOD 和 GST 的活性
            化、失绿发黄( 图 1:B)ꎻ少量叶绿素被分解、细胞                         效果最 好ꎬSA1 与 SA3 处 理 分 别 对 提 高 POD 与
            边缘较模糊、表皮皱缩不明显( 图 1:E)ꎻ角质层变                         CAT 的活性效果最好ꎮ
            薄、部分角质层破损、细胞轻微失水(图 1:H)ꎮ Ⅱ                         2.4 外源 SA 对低温胁迫下火龙果幼苗叶片渗透调
            级症状的叶片发蔫发软、干瘪下垂、失绿变白、表                             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皮皱缩(图 1:C)ꎻ大量叶绿素被分解、细胞边缘极                              由图 5 可知ꎬ低温胁迫 3 ~ 9 dꎬCS 组叶片中
            其模糊、表皮皱缩严重( 图 1:F)ꎻ角质层严重破                          SS、Pro 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常温培养 CK 组ꎻ低温胁
            损、细胞失水变形破损严重、排列紊乱、细胞间隙                             迫 3 ~ 12 dꎬCS 组 SP 含量均显著低于 CS 组ꎮ 随着
            变大(图 1:I) ꎮ 低温胁迫期间ꎬSA 处理组幼苗出                       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ꎬ火龙果幼苗叶片中 SS 和
            现Ⅰ级冷害症状和Ⅱ级冷害症状的株数百分率均                              Pro 的含量均先升后降ꎬSP 含量呈“N”型变化ꎮ
            明显少于 CS 组ꎻSA 处理组中ꎬSA2 出现Ⅰ级冷害                           低温胁迫 3 d 后ꎬSA 处理组叶片中 SS、SP 和
            症状和Ⅱ级冷害症状的株数百分率最少( 图 2)ꎮ                           Pro 的含量均高于 CS 组ꎬ并且随着 SA 浓度的增
            低温胁迫第 6、第 9、第 12 天ꎬ与 CS 组相比ꎬSA2 处                  加ꎬSS 和 Pro 的含量均先升后降ꎬSP 含量一直上
            理组 0 级冷害症状幼苗株数百分率分别增加了                             升ꎻSA2 组 SS、Pro 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 SA 处理
            26.76%、92.65%、284.76%ꎮ 这表明 SA 喷施处理                 组ꎻSA4 组 SP 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 SA 处理组ꎮ
            能有效缓解火龙果幼苗的冷害症状ꎬSA2 处理浓                            这表明 SA 喷施处理能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火龙

            度效果最好ꎮ                                             果幼苗叶片中 SS、Pro 和 SP 的含量ꎬSA2 处理对提
            2.2 外源 SA 对低温胁迫下火龙果幼苗叶片 REC                        高 SS 和 Pro 的含量效果最好ꎬSA4 处理对提高 SP
            和 MDA 含量的影响                                        含量效果最好ꎮ
                 由图 3 可知ꎬ低温胁迫 3 ~ 12 d 的 CS 组叶片

            中 REC 和 MDA 含量均显著高于常温培养 CK 组ꎬ                      3  讨论
            并且 低 温 胁 迫 时 间 越 长ꎬ CS 组 叶 片 中 REC 和
            MDA 的含量越高ꎮ 低温胁迫 3 d 后ꎬSA 处理组叶                          火龙果种子萌发后ꎬ在茎发育完全之前的幼

            片中 REC 和 MDA 含量均低于 CS 组ꎬ并且随着 SA                    苗期ꎬ叶为植株提供营养和水分ꎬ是感受温度、光
            浓度的增加先降后升ꎻSA2 组叶片中 REC 和 MDA                       照等环境条件变化的重要器官( 龙海燕和邓伦秀ꎬ
            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 SA 处理组ꎮ 这表明 SA 喷施                        2019)ꎮ 叶横切面显微结构显示ꎬ火龙果幼苗叶片
            处理能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火龙果幼苗叶片的                               由角质层、表皮细胞、维管组织、储水组织构成ꎮ
            REC 和 MDA 含量ꎬSA2 处理效果最好ꎮ                           角质层是疏水性脂质保水层ꎬ 在植物响应和适应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