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广西植物》2023年第12期
P. 136

2 3 0 2                                广  西  植  物                                         43 卷
            实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如辣椒素)ꎬ在食                            1.3 指标测定
            品、医药、化妆品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天                            1.3.1 种子萌发指标  以胚根突破种皮 2 mm 作为
            举等ꎬ2019)ꎮ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发芽标准ꎮ 保持每天记录辣椒
                 为探究辣椒耐盐碱栽培技术措施及其耐盐机                           种 子 的 发 芽 数ꎬ 直 到 无 种 子 发 芽 为 止ꎮ 参 考
            制ꎬ本研究以茂蔬 360 为试验材料ꎬ 通过种子引发                         Gammoudi 等 ( 2020 ) 的 方 法 计 算 发 芽 势

            处理和生理生化分析ꎬ旨在探明:(1) CeO NP 种                        ( germination potentialꎬ GP )、 发 芽 率 ( germination
                                                    2  S
            子引发处理对盐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rateꎬGR)、发芽指数( germination indexꎬGI)、活力
            的影响ꎻ(2)CeO NP 种子引发处理提高辣椒耐盐                         指数(vigor indexꎬVI)ꎮ
                           2   S
            性的最佳浓度ꎻ(3)种子引发处理提高辣椒耐盐性                                发芽 势 ( GP) = ( 3 d 内 发 芽 数 / 供 试 种 子
            的可能作用机制ꎮ                                           数) ×100%ꎮ
                                                                   发芽率(GR)= (发芽结束后的发芽种子数 / 供
            1  材料与方法                                           试种子数) ×100%ꎮ
                                                                   发芽指数(GI)= ∑(Ni/ ti)ꎮ
            1.1 供试材料                                               活力指数(VI)= GP×(苗高+根长)ꎮ
                 本试验于 2022 年 3 月至 8 月在广东海洋大学                       式中: Ni 为培养第一天发芽的种子数ꎻ ti 是
            滨海农业学院进行ꎮ 供试材料为辣椒ꎬ品种为茂                             从开始到第一次发芽的时间ꎮ
                                                               1.3.2 生长指标  待辣椒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时ꎬ选
            蔬 360ꎮ
            1.2 试验设计                                           取长势一致的幼苗ꎬ全株采回后立即清洗擦干ꎬ用
                                                               游标卡尺测量株高、根长ꎬ先用电子天平称量幼苗
            1.2.1 种子引发处理  参考 Newkirk 等(2018)的方
                                                               鲜重ꎬ然后将样品置于烘箱 105 ℃ 杀青 30 minꎬ随
            法合成氧化铈纳米颗粒( CeO NP ) 溶液ꎬ并将新
                                        2   S
            合成的 CeO NP 溶液保存在 4 ℃ ꎬ分别配置成浓                       后转至 80 ℃ 烘干至恒重ꎬ记录干重ꎮ
                       2   S
                                                               1.3.3 生理指标  将引发后的辣椒种子及长至两
            度为 0、0.05、0.1、0.2、0.3、0.4、0.5 mmolL (分别
                                                     ̄1
                                                               叶一心的幼苗进行取样ꎬ并测定生理指标ꎮ 采用
            用 S0、S0.05、S0.1、S0.2、S0.3、S0.4、S0.5 表示) 的
                                                               硫代巴比妥酸法( Velikova et al.ꎬ 2000) 测定丙二
            CeO NP 溶 液ꎬ其 中ꎬ0 mmol L CeO NP 溶 液
                                            ̄1
                2   S                            2   S         醛( MDA) 含 量 ( nmol  g )ꎬ 采 用 Schneider 和
                                                                                         ̄1
                                                ̄1
            (S0)为渗透缓冲液ꎬ由 100 mmolL TES 和 100
                                                               Schlegel(1981)的方法测定超氧阴离子( O ) 含量
                                                                                                      -
            mmolL MgCl 组成ꎬ用 HCl 调节 pH 为 7.5ꎬ作为                                                     2
                     ̄1
                                                                         ̄1
                           2                                   (μmolg )ꎬ采用蒽酮比色法( 张璐ꎬ2017) 测定
            CeO NP 溶液的阴性对照ꎮ 挑选粒大饱满、大小均
                                                                                    ̄1
                2   S                                          可溶性糖含量( mgg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高
            一的辣椒种子约 2 g 置于烧杯中ꎬ分别加入 10 mL                                                                  ̄1
                                                               俊凤ꎬ2006))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mgg )ꎬ
            不同浓度的 CeO NP 溶液ꎬ封口后置于培养箱中
                            2  S                               采 用 Wang 等 ( 1991 ) 的 方 法 测 定 抗 坏 血 酸
            引发 24 hꎮ 用蒸馏水将种子冲洗干净ꎬ滤纸吸干
                                                               ( ascorbic  acidꎬ AsA ) 和 脱 氢 抗 坏 血 酸
            后回干至初始含水量ꎮ                                         (dehydroascorbic acidꎬDHA) 含量( nmolg )ꎬ采
                                                                                                        ̄1
            1.2.2 种子发芽  将未引发处理( CK) 和引发处理                      用 Nakano 和 Asada(1981)的方法测定抗坏血酸过
            的辣椒种子置于标准发芽皿(10 cm × 10 cm × 5                     氧化物酶活性(ascorbate peroxidaseꎬAPX)ꎬ酶活性
            cm)中ꎬ加入 5mL 的 100 mmolL 的 NaCl 溶液模               以(Ug min )表示ꎬ采用试剂盒法( 北京索莱
                                            ̄1
                                                                              ̄1
                                                                        ̄1
            拟盐胁迫ꎬ放置在 25 ℃ 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                          宝科技有限公司)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试验ꎬ每个处理 60 粒种子ꎬ重复 3 次ꎮ                             dismutaseꎬ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ꎬCAT)、过氧
            1.2.3 幼苗生长  将 CK 和不同浓度 CeO NP 引发                   化物酶(peroxidaseꎬPOD)活性ꎬ酶活性以 Ug 表
                                                                                                          ̄1
                                                  2  S
            处理后的辣椒种子分别播种于混有蛭石椰糠的育                              示ꎬ采用试剂盒法( 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测
            苗盘中ꎬ每盘播 50(5×10) 粒发芽种子ꎬ并浇入浓                        定脯氨酸含量(μgg )ꎮ
                                                                                   ̄1
            度为 100 mmolL 的 NaCl 溶液模拟盐胁迫ꎮ 于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
            室温下培养至幼苗两叶一心取样ꎬ进行各项指标                                  利用 SPSS 26.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试验数据ꎬ
            的测定ꎮ                                               Excel 作图ꎮ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