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广西植物》2020年第5期
P. 104
7 0 0 广 西 植 物 40 卷
的 XAD ̄16 树脂 5 份加入具塞锥形瓶内ꎬ分别加入 1.81%之间ꎬ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ꎻ稳定性试验
样品溶液(1.2 mgmL ꎬpH 3) 10 mLꎬ25 ℃ 恒温 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 A、异绿
 ̄1
振摇吸附 24 h 后先用 10 mL 水处理两次ꎬ水洗后 原酸 B、异绿原酸 C 的 RSD 值在 0.95% ~ 1.74%之
再分别 加 入 体 积 分 数 为 10%、 30%、60%、70%、 间ꎬ表明样品溶液在 24 h 内保持稳定ꎻ回收率试验
90%的乙醇各 25 mLꎬ25 ℃ 恒温振摇解析 24 h 后 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 A、异绿
测定不同乙醇浓度条件下的解析率ꎮ 原酸 B、 异 绿 原 酸 C 的 平 均 回 收 率 在 95. 1% ~
1.8 14 个甜叶菊品种叶中绿原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104.8%之间ꎮ
分别取 14 个不同品种甜叶菊叶粉末各 0.1 gꎬ 2.2 树脂型号的筛选
按 1.3 项方法制备样品溶液ꎬ在上述静态吸附-解析 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所测绿原酸类成分的总量
实验的基础上ꎬ采用 XAD ̄16 树脂前处理后以 HPLC 为指标ꎬ表 2 结果表明ꎬ八种不同极性的树脂中强
法测定各甜叶菊品种叶中所含绿原酸类成分ꎮ 极性树脂 ADS ̄7 对甜叶菊叶中绿原酸类成分吸附
率和 吸 附 量 最 高ꎬ 但 其 解 析 率 过 低ꎻ 非 极 性 的
2 结果与分析 XAD ̄16 树脂吸附能力略低于 ADS ̄7 树脂ꎬ却表现
出最佳解吸附能力ꎮ 因此ꎬ选择 XAD ̄16 树脂对甜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叶菊叶中绿原酸类物质前处理ꎮ
2.1.1 HPLC 效果图 在 1.5.1 项所建立的色谱条 2.3 XAD ̄16 吸附与解析性能的优化
件下对照品及甜叶菊样品的色谱图如图 1 所示ꎮ 2.3.1 样品溶液浓度对 XAD ̄16 吸附性能的影响
从图 1 可以看出ꎬ该色谱条件下新绿原酸、绿原 0.3、0.6、1.2、2.4、3.6 mgmL 5 个不同样品溶液
 ̄1
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异绿原酸 B、异绿原 浓度条件下 XAD ̄16 对甜叶菊中绿原酸类成分的
酸 A 和异绿原酸 C 八种酚酸对照品可获得较好的 吸附 率 分 别 为 89. 0%、 88. 5%、 90. 1%、 85. 2%、
分离效果ꎬ在甜叶菊叶中也能检测出新绿原酸、绿 76.0%ꎮ 可以看出ꎬ上样浓度低于 1.2mgmL 时
 ̄1
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 B、异绿原酸 A 和异绿 对 XAD ̄16 树脂的吸附能力几乎没有影响ꎬ当上样
 ̄1
原酸 C 六种酚酸类成分ꎮ 浓度大于 1.2 mgmL 时ꎬXAD ̄16 树脂吸附率逐
2.1.2 方法学考察 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ꎬ峰面积 渐下降ꎮ 因 此ꎬ 样 品 溶 液 浓 度 以 1. 2 mg mL  ̄1
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ꎬ对线性关系进行考察ꎬ结 最佳ꎮ
果为新绿原酸 y = 35 197x+5 663.3ꎬr = 0.999 4ꎬ线 2.3.2 样品溶液 pH 对 XAD ̄16 树脂吸附性能的影
2
 ̄1 响 当我们采用 HPLC 分析 XAD ̄16 吸附前后样
性范围 1.25 ~ 20.0 μgmL ꎻ绿原酸 y = 33 963x +
2 品溶液中绿原酸类成分的情况后ꎬ发现 XAD ̄16 对
74 214ꎬr = 0.999 9ꎬ线性范围 16.66 ~ 266.66 μg
 ̄1 2 不同种类绿原酸类成分吸附能力不同ꎮ 如图 2 所
mL ꎻ隐绿原酸 y = 26 205x-6 346.7ꎬr = 0.999 8ꎬ
 ̄1
线性范围 1.46 ~ 23.33 μgmL ꎻ异绿原酸 B y = 示ꎬ吸附前可检测到样品溶液( pH 5.6) 中含有多
2 种绿原酸类成分ꎬ吸附后几乎检测不到异绿原酸
30 902x + 2 352.9ꎬ r = 0.999 9ꎬ 线 性 范 围 1. 46 ~
 ̄1
23.33 μgmL ꎻ异绿原酸 A y = 59 164x-15 903ꎬ A、异绿原酸 C 等成分( 对应的色谱峰为 6、7、8)ꎬ
r = 0.999 9ꎬ线性范围 18.33 ~ 293.33 μgmL ꎻ异 只检测到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成分( 对应
 ̄1
2
绿原酸 C y = 67 461x-60 438ꎬr = 0.999 9ꎬ线性范 的色谱峰为 1、2、3)ꎬ表明在 pH 5.6 时 XAD ̄16 对
2
 ̄1
围8.75 ~ 140.0 μgmL ꎮ 其中的异绿原酸 A、异绿原酸 C 等成分的吸附能
精密度试验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 力强ꎬ而对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成分的吸
异绿原酸 A、异绿原酸 B、异绿原酸 C 的 RSD 值在 附能力较差ꎮ 绿原酸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羟基和
0.53% ~ 0.91%之间ꎬ表明该仪器精密度良好ꎻ重复 邻二酚羟基的有机酚酸ꎬ研究表明酸性条件下有
性试验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 利于 酚 酸 类 化 合 物 在 大 孔 吸 附 树 脂 上 的 吸 附
A、异绿原酸 B、异绿原酸 C 的 RSD 值在 0.93% ~ (Zhang et al.ꎬ 2008)ꎮ 因此ꎬ 我们进一步通过调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