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广西植物》2023年第11期
P. 110
2 0 7 0 广 西 植 物 43 卷
107、154、592、1 096、1 131、1 180、1 182 和1 225ꎮ ASPD 居 群 中ꎬ 单 倍 型 R ̄11 只 分 布 在 遵 义 湄 潭
将序 列 提 交 至 GeneBankꎬ 序 列 号 为 OP526995 ~ ZYMT 居群中ꎬR ̄13 只分布于黔东南黄平 QDNHP
OP527024ꎮ 拼接序列检测到 15 个单倍型ꎮ 单拷 居群中ꎬR ̄15 六盘水盘县 LPSPX 居群中ꎮ 其余单
贝核基因拼接序列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Hd = 倍型均分布在多个居群中(表 4)ꎮ
0.449 0ꎬπ = 0.000 47)ꎬ但不同刺梨居群间存在较 基于叶绿体基因的拼接序列ꎬ在 27 个刺梨居
大差异(Hd = 0 ~ 0.800 0ꎬπ = 0 ~ 0.000 84)ꎬ27 个 群中得到 20 个单倍型ꎬ其中单倍型 H ̄1 分布最
居群中ꎬ黔西南贞丰 QXNZF 居群( Hd = 0.800 0ꎬ 广ꎬ在 26 个居群中广泛分布ꎬ意味着单倍型 H ̄1
π = 0.000 78)、毕节纳雍 BJNY 居群(Hd = 0.714 3ꎬ 是群体遗传构成的最主要单倍型ꎬ推测 H ̄1 为古
π = 0.000 84) 和毕节黔西 BJQX 居群( Hd = 0.670 老单倍型ꎻ其次是单倍型 H ̄6ꎬ在 16 个居群中广泛
3ꎬπ = 0.000 84) 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ꎮ 遗传 分布ꎮ 单倍型 H ̄4 和单倍型 H ̄5 均是安顺普 定
多样性水平最低的是云南曲靖 YNQJ 居群和黔东 ASPD 居群和毕节织金 BJZJ 居群共有ꎻ单倍型 H ̄3
南雷山 QDNLS 居群(Hd、π 均为 0)ꎮ 只分 布 在 安 顺 紫 云 ASZY 居 群 中ꎬ 毕 节 七 星 关
对 3 段叶绿体基因 ( atpF - trnH、trnL - trnF 和 BJQXG 拥有最多的特有单倍型( H ̄8、H ̄10、H ̄11
trnG-trnS) 序列进行拼接后的总长度为 1 865 bpꎬ 和 H ̄12ꎬ共 4 个特有单倍型)ꎬ单倍型 H ̄13 分布在
AT 含量为 71.92% ~ 72.22%ꎬ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 遵义湄潭 ZYMT 居群中ꎬ重庆酉阳 CQYY 居群存
A/ T 偏好性ꎬ这与大多数叶绿体基因的碱基组成成 在特有单倍型 H ̄14ꎬ单倍型 H ̄15 只分布在云南大
分一致ꎮ 其中ꎬ共检测到 20 个核苷酸变异位点ꎬ简 理 YNDL 居群中ꎬ黔东南黄平 QDNHP 居群存在特
约性的信息位点 12 个ꎬ单一突变位点 8 个ꎮ 变异位 有单倍型 H ̄16ꎬ单倍型 H ̄17 分布在毕节金沙 BJJS
点分别为 55、88、142、175、209、344、415、423、430、 居群中ꎬ单倍型 H ̄18 分布在毕节大方 BJDF 居群
545、556、573、590、591、656、696、967、1 227、1 592 中ꎬ毕节纳雍 BJNY 居群存在 2 个特有单倍型 H ̄19
和 1 740ꎮ 将 序 列 提 交 至 GeneBankꎬ 序 列 号 为 和 H ̄20ꎮ 其余单倍型均分布在多个居群中(表 4)ꎮ
OP526975~ OP526994ꎬOP545883~ OP545922ꎮ 拼接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检测到的 15 个单倍型构建
序列检测到单倍型数量(H) 20 个ꎮ 总体的遗传多 单倍型网络图( 图 2ꎬ图 3)ꎮ 由图 2 可知ꎬ以单倍
样性水平不高(Hd = 0.653 4ꎬπ = 0.000 65)ꎬ但不同 型 R ̄1 为中心向四周发散ꎬ与单倍型 R ̄3、R ̄4、R ̄
刺梨居群间存在较大差异(Hd = 0 ~ 0.800 0ꎬπ = 0 ~ 6、R ̄8、R ̄10 和 R ̄13 以一种突变步的方式直接相
0.001 29)ꎬ在所有居群中毕节纳雍 BJNY 居群(Hd = 连ꎬ又各自发生分化ꎬ构成一个四边形ꎮ 单倍型 R ̄
0.800 0ꎬπ = 0.000 86)、毕节大方 BJDF 居群( Hd = 10 分化出 R ̄12 和 R ̄15 分别与 R ̄3 和 R ̄8 相连ꎮ
0.736 3ꎬπ = 0.000 74) 和毕节七星关 BJQXG 居群 单倍型 R ̄7 单独分化出 R ̄2ꎮ 同时ꎬ网状进化图出
(Hd = 0.692 3ꎬπ = 0.001 29) 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 现多个环状结构ꎬ说明核基因重组事件的发生ꎮ
高ꎮ 由此可见在西南地区中ꎬ毕节地区刺梨的遗传 基于叶绿体基因所检测到的 20 个单倍型进行
多样性较高ꎬ表明该地区野生刺梨的遗传信息较丰 单倍型网络分析( 图 4ꎬ图 5)ꎮ 由图 4 可知ꎬ20 个
富ꎮ 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的是湖北宜昌 HBYC 居 单倍型在单倍型网络构建图中呈散射分布ꎬ可分
群和四川凉山 SCLS 居群(Hd、π 均为 0)ꎮ 为 H ̄1 和 H ̄9 两个分支ꎬ每个分支又各自分化ꎮ
2.2 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一支以单倍型 H ̄1 为中心ꎬ与单倍型 H ̄3、H ̄4、H ̄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拼接序列ꎬ27 个居群得到 5、H ̄7、H ̄13、H ̄14 和 H ̄16 以一种突变步的方式
15 个单倍型ꎮ 其中ꎬ单倍型 R ̄1 分布最广ꎬ在所有 直接相连并聚为一类ꎻ另一支以 H ̄9 为中心ꎬ与 H ̄
居群中均有分布ꎬ意味着单倍型 R ̄1 是主要单倍型ꎬ 2、H ̄6、H ̄8、 H ̄10、 H ̄11、 H ̄12、 H ̄14、 H ̄15、 H ̄18、
推测 R ̄1 为古老单倍型ꎬ其次为单倍型 R ̄3ꎬ分布在 H ̄19 和 H ̄20 聚 类 在 一 起ꎬ 包 括 毕 节 七 星 关
15 个群体中ꎬ为优势单倍型ꎮ 安顺平坝 ASPB 居群 BJQXG、毕节大方 BJDF 和毕节纳雍 BJNY 居群的
和毕节黔西 BJQX 居群共有单倍型 R ̄7ꎬ单倍型 R ̄9 特有单倍型ꎬ表明这一支主要以毕节地区为主ꎮ
为分布在居群毕节纳雍 BJNY 和铜仁梵净山 TRFJS 特有单倍型主要位于图的外侧ꎬ说明是最晚发生
中ꎬ毕节纳雍 BJNY 居群与黔东南黄平 QDNHP 居群 突变的单倍型ꎬ并且还存在缺失单倍型ꎬ可能是未
共有单倍型 R ̄12ꎮ 单倍型 R ̄5 只分布在安顺普定 收集到或在进化过程中丢失ꎮ